“昔日意氣強出師,四麵楚歌掩戰旗。
伏地拜在唐君下,贏得公主樂未遲。”
契丹可汗大唐的崇順王鬆漠都督李懷秀,坐在奈缽內看唐朝的書籍。學著吟誦唐詩。可敦靜樂公主走到他的身邊說道:“可汗的進步很快嗎,都能吟詩了。”
李懷秀放下書說道:“這都是你這老師的功勞,幾年時間就教出了一名詩人。”靜樂公主說道:“那是你用功,我們大唐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詩歌,反映出詩人的意境,不能生搬硬套。”“可敦教導的是,這大唐的文化看起來容易學,但要學好就得下苦功夫不可。”李懷秀說道:“唉,當年我一時氣盛,與唐朝對仗。兵敗之後走投無路,投降唐朝,向皇上俯首稱臣。皇上心胸開闊海納百川,不計較我的反叛,給我出路。封我為崇順王還賜我皇家姓名,讓靜樂公主來到了本王的身邊教導於我。我也因禍得福,有佳人相陪,學習漢人的文化,我這一生都值。”
靜樂公主說道:“學習漢文化後,可汗的心態好多了。大唐是禮儀之幫,行為都有一套道德規範,做事都要講道理。幾年來可汗讀書思過,契丹人與漢人和睦相處,邊境貿易越來越繁榮。雙方的日子越過越好,可汗就乘此機會,加大推動中文的學習,可是功在千秋的好事。”李懷秀一改原先的心態,對靜樂公主說道:“我現在對大唐佩服得五體投地,你就開辦一個漢文學習班,讓各個酋長的兒女以及官員將軍的兒子女兒參加。”
靜樂公主說道:“這方法好,馬上就可以進行。”李懷秀說道:“公主下嫁我迪輦俎裏,是契丹的可敦。萬金之軀做這教書的工作太辛苦了,還是請一個漢人老師來教好了。”靜樂公主說道:“有現成的老師,為什麼不用,當然多請幾個老師來更好。大唐是禮儀之幫,規矩很多,事事都要按照規矩辦,不能隨心所欲。契丹要學習大唐,首先要訂立規矩。父皇已經賜你姓名,你現在還是用原來的姓氏,最好是從姓氏改起。”李懷秀說道:“你說的很對,迪輦俎裏的名字以後就不用了。有你這個老師,我不愁學不好中原的文明。”靜樂公主說道:“學習中原,不隻是要學習文字,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先進的思想,文明的處事態度。不要狠勇好鬥,動不動就拔刀子。”
李懷秀顯得十分興奮,笑著說道:“息事寧人最好,這幾年邊境安寧,生產得到發展,我們契丹又逐漸強大起來了。但是人的本性也開始顯露出來,八個部落都想玩花樣,對唐朝的朝貢也不按時交。契丹人在與唐人貿易時,也沒有從前那樣老實了,總想占便宜,而且態度也開始強硬起來。這樣發展下去,這寧靜的邊境,隻怕又要鬧出事來啊。”
樂靜公主說道:“你是契丹人的頭,隻要你行得正,還管束不了那些蠻橫之人嗎?”“事情難說啊,現在有一幫年輕人,不受管教,野慣了,加上各個部落相對獨立,想達到大唐的文明,難哪。”
耶律涅裏帶著耶律裏思及一幫大臣進帳,見樂靜公主在場,都向她行禮:“夷離堇耶律涅裏見過可敦,可敦千歲。”表示對她十分尊重。李懷秀乘機對著身邊的官員說道:“從今之後,本王使用皇上賜給我的姓名–李懷秀。我現在是鬆漠都督、崇順王,這比可汗好聽多了,我喜歡大家稱呼我都督。”
眾人互相觀望一會,耶律裏思說道:“我們是契丹人,可汗不能忘本啊。如果去唐朝,可汗就用唐玄宗賜的名字,在契丹人麵前,還是用契丹姓氏好。”其他的人都跟著附和。李懷秀說道:“崇順王和李懷秀是皇上賜的,接受皇上的封號,不能分地方,什麼契丹,都是大唐,我是大唐的崇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