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軍隊不是唐軍的對手,隻有逃跑。迪輦俎裏對耶律裏思說道:“現在知道唐軍的利害了嗎?年輕人不吃虧,就不懂世事的艱難。”耶律裏思說道:“唐軍隻是仗著他們的駑箭利害,才這樣耀武揚威,一旦他們的駑箭派不上用場,我們就要勝利了。”
迪輦俎裏說道:“癡人說夢,你有什麼辦法控製他們的駑箭?”耶律涅裏走了過來,對迪輦俎裏說道:“可汗是不是又想向唐朝投降啊?”
迪輦俎裏說道:“你明知這是不可能的,還來說這樣的話。我是走上了不歸路了,如果戰敗作為可汗,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如果求和,殺害唐朝公主,唐玄宗一定要我償命。隻有頑抗到底了,希望你們爺倆,兌現當初的諾言。”
耶律裏思說道:“可汗不要灰心,不要看唐軍來勢洶洶,不出一月,我要他們丟盔卸甲,大敗而歸。”
契丹軍主動放棄防禦,向草原縱深退卻。安祿山有上次擊敗迪俎裏的經驗,根本就不把契丹軍當回事,率平盧、範陽、河東三鎮之兵,分為四路合圍進剿。任命史思明為東路軍總指揮,率兩萬人馬向東麵沿沈州由東向西攻擊。啊史那承慶為西路軍主帥,從西向東攻擊。蔡希德為北路軍總指揮,率軍直接插到草原縱深,阻斷迪輦俎裏的後路。他自己帶領安慶緒、孫孝哲及三萬精兵從正麵進擊想一舉消滅契丹。
然而耶律裏思也在思量破解唐軍的辦法,他們仗著騎兵的速度,摔開了唐軍兩天的路程。軍隊退到護真河⑥,已經十分疲憊,在那裏進行休整。
幾天來,耶律裏思一直在尋找唐軍的破綻,可唐軍的遠程打擊武器太利害,他假設了幾種戰法,都因為不能控製唐軍的遠程打擊的駑箭的攻擊而不能成立。他站在河邊,看著流淌的河水,心情十分煩燥。一隻大雁從河邊飛起,從他的頭頂上飛過,他大叫一聲:“畜牲也來欺負我,留下來做我的菜吧。”拉起弓箭對著大雁射去。
由於他心神不定,竟然將箭射偏了,大雁向河中央飛去,起飛的時候還不停的叫喚,象是向他呈威。耶律裏思氣憤極了,猛然將弓摔在地上,大聲吼叫:“你這畜牲,發什麼威風?再碰到時,我一定讓你知道箭穿胸膛的滋味。”那弓落在地上,由於力量太大,彈了起來,掉到了河裏。
這弓跟隨他多年,使用慣了,可不能丟。他立即用長槍將它從河裏撬上來,拿在手上濕淋淋的,握著有些滑。他突然想到,要是在唐軍駑弓的矢道上,潑上水,那他們的弓駑便發不出箭矢了。“用什麼辦法潑水呢?看這天上有烏雲集聚樣子,象要下雨的情勢。下雨,下雨就能打濕唐軍弓駑。”耶律裏思立時醒悟,嘴裏自言自語,高興得手舞足蹈,立即跑向軍營。
當時正是初秋時期,這段時間那裏時常有暴雨出現。耶律裏思立即找到幾個觀測天氣內行的軍士,他們都預測三天內有暴雨,而且東北麵的雨勢更大。
耶律裏思喜出望外,立即進行部署。他安排二千奚兵駐紮在河邊抵抗,要他們掩護主力向東北撤退。
他對留守的奚兵說道:“你們在此地抗擊唐軍,是可汗賦予的一項光榮使命,你們抗擊的時間越長,主力逃脫敵人包圍的幾率就越大。希望你們拖住敵人,保證可汗能順利撤退。”
契丹主力剛剛撤走,安祿山的大軍便追到了營地。他兵不血刃,立即發起進攻。抵抗的奚兵,人數不到唐軍的十分之一,而且武器也不如對方,就是全軍覆沒也堅持不了半天。
唐軍剛剛展開攻擊,他們便舉起了白旗,投降唐朝。安祿山連續審訊了幾個奚兵軍士,他們的回答都是一樣:“明知不敵,還要頑抗,那不是找死嗎?活著總比死了好。”
並且毫不隱瞞的告訴了契丹兵的去向。安祿山確定他們沒有說假話,立即帶兵追趕。他以大將何思德為先鋒,用奚兵作向導,火速進軍。
何思德向安祿山建議:“我軍一路追趕下來,沒有休息便連續攻擊,現在繼續追趕,士兵太疲勞。請求讓兵士略為休息一下,然後再行追擊。”
安祿山說道:“兵貴神速,契丹人向東逃竄,正好碰上思明的軍隊。但是我們如果不盡快追上,他們可能跑到思明的前麵,那樣我們又要在草原上逗圈子了。”斷然拒絕了何思德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