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普及教育(3 / 3)

8、靠信息搶占先機。

商場是個機會均等的地方,在相同的條件之下,誰能捷足先登,搶占先機,先發製人,那麼誰就能穩操勝券了。

9、誠信是根本。

猶太人在經商中最注重“契約”。在全世界商界中,猶太商人的重信守約是有口皆碑的。猶太人一經簽訂契約,不論發生任何問題,決不毀約。太人從來都不毀約,但他們卻常常在不改變契約的前提下,巧妙地變通契約,為自己所用。因為在商場上,在猶太人看來關鍵問題不在於道德不道德,而在於合法不合法。

10、善於整合資源。

正如猶太經濟學家威廉立格遜所,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可以借資金、借人才、借技術、借智慧。這個世界已經準備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資源,你所要做的僅僅是把他們收集起來,運用智慧把他們有機的組合起來。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今的父母,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

很多家庭條件一般,但是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有的夫妻一個月忙下來賺的錢抵不上一部新款手機,但是為了孩子,勒緊褲腰帶,也要給孩子買,生怕孩子在外麵受一點委屈。

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的父母太多了。結果呢,孩子習慣要求有最好的條件,但卻吃不了一點苦。

後台有個媽媽曾經留言,她每個月給上大學的孩子1500元的夥食費,孩子很生氣,他對媽媽:“我同學的生活費是我的好幾倍,我還是你親生的嗎?”

當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飯一食、一鞋一衣,都滲透著父母的血汗。

孩子不是生就懂得父母的不容易,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

試著讓他幫你買買菜、擦擦車;

學校住宿條件差,鼓勵孩子接受,隻有切切實實吃點苦,才明白生活的艱辛。

舍不得讓孩子吃一點苦,才會讓他吃一輩子苦。

前兩看到不少老師和家長在轉發《中國教育最可悲的事:家長舍不得管,老師不敢管》的文章,裏麵提到李雙江和李一,曾經有人問李雙江:會打孩子嗎?

李雙江:“不打,舍不得,有時真想打,但不能打,勸,我們嚇唬一下。

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是啊,現在很多父母舍不得管教孩子,無論孩子闖出什麼禍,都會幫孩子善後,別打,嚴厲幾句都會愧疚半。

人們常:孩子,不用管,大了就好了。

可是這些孩子長大了,真的就突然變好了嗎?

孩子,調皮搗蛋是常事,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做事隨心所欲,這都沒有錯,如果父母總是舍不得管,沒有底線的縱容,學壞真的特別容易。

別因為孩子就舍不得管,“父善教子者,教於孩提。”

管教孩子這件事,越早越好。

有一些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舍不得孩子做家務,怕孩子受傷,總覺得孩子需要做什麼家務,放開玩或者搞好學習就可以了。

很多孩子,學習成績特別好,但自理能力特別差,以前看過新聞,大學新生因為不會洗襪子,報到時帶了上百雙襪子。

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孩子,家裏人什麼都不舍得讓他幹,孩子上學髒衣服按周累積,寄回家給父母洗.....

我們似乎忽略了,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幫孩子幹著幹那,真正能跟隨孩子一生的,是孩子自己的心理素質和生活習慣。

在我們大人看來習以為常的家務,孩子們卻能學到很多,動手實踐的能力、獨立性、責任感,自信等等,都藏在像家務這樣的事裏麵。

父母總覺得孩子學習和成才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其實我們都忽略了:無論一個人獲得多大的成功,最終都將需要回歸家庭。

放下身段,和家人做美食,一起打掃,這些點點滴滴的家庭瑣事,構建起來的就是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庭的責任感。

以前去朋友家做客,一下車就看到爺爺追著孩子喂飯,朋友的孩子已經7歲,每為了孩子吃飯這事,一家人都很頭疼。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擔心孩子吃不好飯,要親手喂,擔心孩子不能自己寫作業,要陪著寫。

不僅如此,有的父母的手越伸越長,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報什麼樣的興趣班、將來要幹什麼,每一步,由父母掌舵引航。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但這種愛不是事無巨細的大包攬,而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嚐試,相信孩子的能力。

不要因為難,就替孩子把事情都做了。

哪個孩子學會走路之前不會摔幾跤;

哪個孩子學會吃飯之前,不會弄髒幾身衣服。

家長們該放手時就放手,孩子自己的事情,盡量鼓勵他自己去做,有些事,也請試著讓他自己做決定。

從呱呱墜地到斷奶,從第一次上幼兒園到第一次出遠門,從遇到喜歡的人到組建自己的家庭,孩子人生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和父母的分離。

孩子注定要成長,而父母,也注定將退居幕後。舍得放手,孩子才會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