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湖之春(1 / 2)

第一章 太湖之春

在滬寧線上,沿途波光粼粼的池塘邊、翠綠的秧田旁,不斷出現黃毛小鴨千西成群。它們蹣跚擁擠,搖擺鑽動,象給江南的大地織上了活鮮鮮的花蕊。而遠遠矗立在萬裏晴空之下的金山寶塔,象一支巨筆,在抒寫著奔騰不息的長江和江南春天明麗的藍天綠野。這綠漫天野的江南,出現一顆人人珍愛的明珠,這顆明珠就是舉世聞名的太湖。太湖吸取太陽,月亮,星星的精英,碧濤萬頃,被光千裏。太湖浪拍江蘇、浙江兩省,太湖拿象奶汁養育著富饒美麗的江南。沿著太湖之濱的千裏沃野,城鎮風光綺麗,水流柳蔭下,船穿石拱橋。春天,處處桃林花開如雲霞;夏天,處處荷花澱香遍水涯;秋天,丹桂、金桂、桂處處飄香。就是這豐姿異彩的城鎮和水鄉,嵌鑲著明珠似的太湖。嵌鑲這明珠一角的是:梅園、蠡園和鼇頭渚。這三座名園,天造地設,都座落在無錫。無錫是大自然的寵兒,得天獨厚。無錫一一錫山開盡了,但在錫山的七層龍光塔之下,無錫長街坦直,大廈林立,車如流水,人似潮湧,多麼繁華富麗!太湖如鏡,映照著無錫美好的姿容,尤其是名園三座,座座象金雕玉鏤,座座是花豔景新。無錫太湖邊三座名園之一的梅園,以梅林繁花著稱,是有名的“香雪海”。梅園裏的梅花品種繁多,尤以骨裏紅、墨梅、送春最為名貴。每當殘冬雷後,梅花開放在雪地上,白雪映襯紅梅,梅園分外嬌嬈,而每當春寒料綃時節,梅花迎著初春盛開,卻是另一番風韻。梅園位於太湖邊的一座山崗上,鵝卵石鋪砌的山徑曲折橫斜。山徑就在梅林中穿織。行走在梅林之中,清香撲鼻,神清氣爽。紅梅、綠梅、墨梅,開花有遲有早,晚開花的春來繁花滿枝,早開花的已經青梅累累。當青梅綴滿枝頭的時候,正是製梅的好季節。這時,采摘青梅,剖成兩半去核,用細鹽醃漬保存,等到秋天桂花開了,就摻上桂花和白糖,將青梅密封,然後隨時取食,其味甘芳。這是太湖精美的食品,是江南富於詩意的特產。在梅園的花海中,有一座結構壯麗的楠木廳。楠木廳的梁柱門富,全都用貴重的楠木建成。廳中,有現代著名詩人嚴辰同誌寫的一首詩。詩雲:“漫山紅霧花枝梢,漁帆千張逐潮早,春光萬斛濃勝酒,寫入丹青意氣豪。”在梅園要看“漁帆逐潮”,還得登高遠望。在山崗頂上,有一座綠色的念劬塔。登上高塔,放眼天野,可以眺望太湖,果真碧水茫茫,風帆點點,好一片大自然的圖畫,盡入嚴辰的詩中。憑欄站在高高的念劬塔上,吟詠嚴辰詩中苗繪的“漫山紅霧”和“春光萬斛”,此情此景,正展現在眼前。在念劬塔周圍,不正是梅林如鑹,花海紅鮮,不正是春色滿人間麼!濱臨太湖的梅花開春之先,它耐寒,不怕雪壓枝頭,迎風吐蕊,香飄江南。蠡園占有太湖的一角,天青水綠,開輯明朗。湖中,石橋水榭、曲欄回廓、亭台摟閣,倒映水中。蠡園構造出自匠心,景物安排奇巧。你ft那“四季亭”,分建在東西南北四方,每一座亭子界栽一種花樹,春亭梅花,夏亭夾竹桃,秋亭桂花,冬亭臘梅。一年四季,季季花香。當梅花盛開的時候,春亭清禿;當夾竹桃花壓彎枝條的時候,夏亭幽香;當桂樹金花滿枝的時候,秋亭甜香;當臘梅傲霜開放的時候,冬亭濃香。你看那“金鳳亭”,亭上雛塑六十隻金色的鳳凰。金鳳造型生動、優美,金光燦爛,展翅飛翔。亭子不大,下臨湖水,金鳳碧水相映,好象成群的金色鳳凰在藍天上翱翔,給人一種神奇美麗的幻覺。蠡園的長廊特異,長廊中有九十九種不同造型的富子,每一個富子都結構得非常巧妙和兼固。當我們行走在長廓的時候,每藤幾步就看見不同造型的富子,富形多樣,富格子變化無窮,梢工構造,輟盡機巧,這不能不使我們驚歎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太雨波騰浪卷,千年萬代,衝刷出一種奇異的大石,酬透空靈,千姿萬態,名為太槊石。中國式園亭建築少不了這種太湖石作假山。蠡園有個“雲窩”,全用太湖石堆砌而成。這“雲窩”象濃雲浦現在天邊,在重重疊疊的雲海上,有奇突高聳的雲峰。“雲窩”模擬天上的雲,高空風大,雲彩多變,有的象羊、有的象駱駝。當我們以驚喜的眼光欣賞這大自然風雲再現的藝術大手法的時候,誰能想到這千變萬化的“雲窩”是出自無名工匠之手呢!中國人民是十分珍愛的曆史文物的。在蠡園的碑廊,牆嵌鑲翁石刻的王安石、蘇東坡、米芾和黃庭堅等人寫的字。蘇東坡的行書勁秀,米芾的草字灑脫。我們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曆史的驕傲。我國古代留下的這許許多多藝術珍品,是中國人民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曆史壤寶。如果說梅園的特色是淡雅清香,那麼蠡園的特色就是珍奇細巧、無錫的第三座名園,就是黿頭渚。黿,就是大鱉,生長在江湖。黿頭渚形似大鱉的腦袋伸入太湖。現代版畫家賴少其同誌為黿頭渚寫了一副對聯:“湖歸魚龍躍,山陰草木香。站在罨頭渚渚頭了望太湖,碧水連天,波光瀲灩,開闊壯麗。站在黿頭渚渚頭,湖風涼爽,水波在腳下蕩漾。遠望湖心,三山隱隱約約在煙波中”太湖有六十多座小島;三山就是其中的三座。三島排列在一起,遠望象三座仙山漂浮在煙波飆渺間。太湖碧波萬頃,斜暉照出閃光的點點白帆,太湖出產名貴的銀魚。漁船每遇風浪越大越出湖。要是半夜起大風,故湖浪濤洶,更是捕撈銀魚的天氣。漁民喜躍出湖,每組兩船拉網。太湖激菏,銀魚在風浪中浮遊,易於大量捕撈。銀魚細細,幾寸長,肉嫩、味鮮、無骨、白而半透明,是水產的珍品。太湖的特產何止銀魚,古代西施的采蓮處,就是今天荷葉翠綠、荷花鮮豔的太澳蓮場太湖蓮子嫩甜,譽滿江南;還有太瀨東、西兩座瀾庭山,洞庭東山出產洞庭紅橘、枇杷和銀杏,洞庭西山出產氣味甘芳的名荼“碧螺春”;而更加令人喜愛的是,太湖邊上的養珠場,年產珍珠千萬斛!在黿頭渚濱臨太湖的一座高聳前崖壁上,刻有包孕吳越”四個明晃晃的大宇,這是對太襯暈確切餳稱譽。太湖跨江蘇、浙江兩省,水連吳越,灌嫌了周圍千裏沃野,孕育著美瓶富饒的江南。太湖是江南的精華,是袒國的明珠。自古以來,太湖培胄了多少名城都邑,養育了多少勤勞、智慧的人民。天然的靈岩和虎丘,人造的獅子林和雕花大摟,隻是太湖寶鏡鏤邊的細黴碎玉,而太湖沿岸是曆代人文薈萃之區,梁鴻孟光的來歸,杜牧的吟詠,西施的歌舞,給中華民族的文化增添了光輝。太湖之春,令人懷思。有一位青年詩人這樣謳歌太湖:“水國波濤三萬頃,激起詩潮拍焊聲。太湖,充滿了詩情,也充滿了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