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詩詞篇 第二章(3 / 3)

我願孫兒快長大,  家國有爾定無罹④。

注:①紫光瑞氣,古指帝王將相聖賢出現的先兆,此指天降人才,即祖寧。

②好晨曦,即美好的希望。

③邦能定,即安邦定國,暗指祖寧將來是國之棟梁。

④定無罹,一定沒有憂愁。罹,在此意為“憂愁”

三十 示兒媳 公婆贈於壬午歲末,羊年伊始(即2002年)

李慧             雪君

有誌不在年高,       古訓家和萬事興,

論輩你是大嫂。       我希兒輩定遵循。

公婆寄於厚望,       公婆不求金和玉,

賢惠忠貞友好。       妯娌務期敬如賓。

吃虧讓人是福,       見多識廣誠可貴,

家業興旺確保。       功成業就靠艱辛。

幹出一番事業,       夫妻恩愛永長久,

定然欣煞二老。       美滿家庭喜四親。

三十一 七律?贈金陵校友任望兄①揮翰照題

2001.9月

熊公筆下響驚雷②, 燕趙書壇有口碑。

今日蓮池欣邂逅,  早年母校惜乖違○3。

相逢北國嘲花發,  遙望南天憾夕暉○4。

造訪知齋○5求墨寶, 贈書沏水許吾揮○6。

注 ①任望兄,即河大中文係教授,擅書法。

②民革保定市委為慶祝辛亥革命90周年,在古蓮池盛舉筆會,任望兄應邀赴會,揮毫中山先生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故曰“驚雷”。

○3乖違:分離。 ○4我已年逾花甲,兄已年過七旬,可謂“廉頗老矣”,故曰“憾夕暉”。

○5望兄的書齋,名曰“知養齋”。

○6望兄答應為我拙作“憶江南?教師節感賦”三首揮翰,並贈其詩集於我。

說明:在他揮毫之時我為他拍照,此詩題在照片背後。詩照同時贈與他。

三十二 贈金陵校友任望兄照並詩

壬午夏攝冬詩(2002年)

突兀蒼穹兩箑門,  金光閃閃耀乾坤。

熊公翰墨揮其上,  我與荊妻攝永存。

說明:在東關公園北側,有個小公園,名曰“京門虎踞”,其內有兩扇巨門,門上有熊公題寫的“都南屏翰,冀北幹城”八個大字,雄偉壯麗,我和瑞瑛壬午夏遊覽並在其下拍照,冬天作詩,寫其後,贈送給了他以留念。

任望兄在保定古蓮池揮毫

保定“京門虎踞”小公園

三十三 醜奴兒?贈“階級論”者

出身貧苦弗努力,

不為他愁,

卻倒加油。

反把優生作對頭。

階級觀點不離口。

貌似風流,

卻非風流。

不亂班級誓不休。

吉家全、張綠霞和作者 吉家全同學

我被撤了職

——是這首詞惹的禍:醜奴兒?贈階級論者

我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任班上的團支部宣傳委員,負責班的板報《芍藥》編輯出版工作。因寫一首《醜奴兒》詞,諷刺兩個以家庭成分好而傲視出身高的同學,被撤了職。他們以家庭出身好自居,拉一幫打一幫,攻擊家庭出身較高的團支部書記吉家全和印尼歸來的團組織委員張綠霞﹝女﹞,言必“用階級鬥爭的觀點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在班上搞不團結。餘看不公,憤不平,故填此詞並刊在班報上,於是惹出了禍,我和團支書及組織委員皆被撤了職。在我的檔案裏也留下了“階級觀點模糊”的字樣。

試想,在當時,在鄧小平執政、改革開放之前,共產黨一直是搞階級鬥爭的,一個“階級觀點模糊”的人,他能搞好政治宣傳工作嗎?所以,被撤職是在情理之中的。這在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要想入黨,那就沒那麼容易了。再加上我舅舅曾參加過國民黨和安青幫,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時,外調回來說我舅舅是傳教士和漁霸,再加上我這寧折不彎的個性,從不會低三下四、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我還能入得了黨嗎?

可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麵性,在入黨問題上,看來是無望了,所以,我隻好埋頭業務,專心教學,不求仕途了。

我一向認為出身不能說明問題,否則如何解釋秦檜曾孫秦巨為國盡忠;龔自珍兒子龔半倫投靠英軍,為英軍引路,火燒圓明園,賣國求榮呢?更何況我們黨還有一項“重在表現”的政策。可他們對這點卻避而不談,一味地強調階級出身,我以為這是很片麵的,錯誤的。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在極“左”思潮開始泛濫的時候,他們認為那是適時的,是緊跟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的,是最時髦的,也得到了上級領導的支持,全國幾乎都是這樣。於是,他們的“傲視”就更加有恃無恐了,我的“看不公”、“憤不平”也就被撤了職。這對他們則更加趾高氣揚,而於我則無疑是重重地一擊,當頭一棒,我幾近是一蹶而不振了。這至少是在我以後的大學生活中,是這樣的。這種風氣蔓延到文化大革命時更甚,在我走向工作以後,我曾幾度努力,爭取入黨,都以失敗而告終。後來我才知道,我的檔案裏有“階級觀點模糊”的字樣。我終於明白了這條“罪狀“的分量。

我曾看過一則故事,說某鄉村有一上初一的男生,品學兼優,平時,上學放學都和同村的男女同學走一路,打鬧玩耍一路。一天,在放學的路上,有一女同學突然大嚷大叫、大哭大鬧起來,說這個男同學摸了她的乳房。於是,同行的同學都圍攏了來,這個男同學連忙解釋說不是故意的,是在打鬧中無意碰著的,也說了對不起,但她依然哭鬧,並告狀其家長,家長把他打個半死。這事在全村便很快傳開了,致使“流氓”的罪名就如影隨形地跟隨著他。同學見到他,就指指戳戳,他的成績便一路下滑。後來轉學到另一所學校也一直未擺脫這種陰影。之後,在他人生道路上更遭不幸。本村是絕對找不到對象的,年齡已很大了,隻好在外村找。 好不容易找著一個,結了婚、生一女,但很快“流氓”的罪名傳到妻的耳裏,於是離了婚。他的毛筆字很好,一開始有人請他寫字,如挽聯、對聯之類,婚喪嫁娶的禮單之類。可後來漸漸地少了,以至於沒了,其原因還是因為這“流氓”的陰影。最後他一個人住在山上,了卻餘生,悲慘極了。

我不想過多地指責這個女同學的“刁”,而隻是為這個小男同學的不幸遭遇而歎息,為我們老祖宗遺傳下來的封建意識而悲哀。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以後的日子了,還會發生這樣或類似的事件嗎?但願“無”。

有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是,這位小男同學屬於這個類型嗎?他不過是年少無知打鬧玩耍無意中所致,卻給他釀成了“千古恨”。難道我寫《醜奴兒》詞不也屬於這個類型嗎?我上中學時,曾在日記本的扉頁上寫著這樣的座右銘:要做生活的戰士,不做生活的觀眾和懦夫,看到不平、不公事要敢於站出來。我是力遵這一座右銘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被碰得頭破血流。我的“看不公”、“鳴不平”終於也釀成了“千古恨”。幸好,不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否則,被打成反革命也未可知。我和那個小男生都是在不知不覺、不明不白、無意中“失足”的。你說,這個“千古恨”冤不冤啊?我心難平!

現在想來,我對這件事的處理方法也是有問題的,作為班幹部不該用寫詩諷刺的方法,更不該登在板報上,這樣做隻會把問題搞得更複雜,矛盾更尖銳,對團結不會有幫助的,隻會幫倒忙。這不是一個好幹部所為的,我覺得我確實有錯誤,教訓頗深啊!可是,話又說回來了,當時,正處在所謂“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時期,哪會考慮得那麼多,想得那麼細?年輕人犯錯誤是常有的事,列寧曾說“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饒恕的”,我覺得此話很有道理。

201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