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地初開,物分三界:上有天,為仙界;下有地,為冥界;人間道居中,為煉界。三界萬物最初皆生於人間,在經曆俗世沉淪、諸多磨練之後由陰司判官公斷:或位列仙班,或訴諸地獄,或繼續輪回。由於我輩皆處於滾滾紅塵之中,一直以來,仙界和冥界在我們眼中都是一個謎。於是在人們好奇心的驅使下,出現了不少的民間傳說、神鬼傳奇,其中不乏浪漫詭異者,但是真正能自圓其說的卻是無幾。直到世界上第一部洞悉天機的著作《相對論》的出現,才使世人對此二界有了較為完整的認識和全麵的了解,並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天上一天,人間一年”之說提供了較為準確的理論依據。
據此書推論:所謂三界,實際上就是在不同的慣性係下產生的不同的元素空間,而三界之分也就在於她們各自所處的慣性係不同。因此天地二界有著與人間相似的經營運做體係——也都需要人才來提高本界科技水平,完善本界空間體係,並且人死後仍可保留在陽間的全部記憶。隻有在決定繼續輪回,喝過孟婆湯之後才能前事盡忘,重返陽間。若位列仙班或者訴諸地獄,其記憶將保持不變:位列仙班者利用其具有的記憶造福他人,訴諸地獄者為自己的過失劣跡哀悼懺悔。
公元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八日,科學天才、“相對論”理論的發現者愛因斯坦告別陽間來到了冥界。在此之前——愛因斯坦陽壽將盡之時,冥王即已明確指示:如此人才,冥界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其留下!是以愛因斯坦到來冥界之時,冥界全界轟動,冥王親臨。
在處理好交接事宜之後,冥王誠道:“先生乃人中之龍,界之棟梁!仙逝之前就已為三界科學之進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且生前無大非之過,按照慣例當送先生入仙界,名列仙司授職。奈何人才難得,加之本王素來仰慕先生為人,愛惜先生大才,是以懇請先生留下,協助本王,興盛冥界,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愛因斯坦謙道:“多謝冥王厚愛,在下初到此,人地生疏,請容暫緩幾日再作答複,萬望見諒!”冥王笑到:“這個自然,先生初到,舟車勞頓,如此就不打擾先生休息了。先生可慢慢考慮清楚,不用急著答複本王。本王可以保證:冥界的大門永遠向先生敞開!”於是著人收拾房間,安排食宿,不在話下。
離開陽間來到這裏,甚至一直到現在,愛因斯坦都還是迷迷糊糊,像做夢似的。他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來的時候仿佛是有兩個麵容醜陋的人在帶路?仿佛也經過了一條荒蕪人煙的“黃泉之路”?現在這裏又是陰森森、昏暗暗的……為什麼自己切身感受到的一切都和人間流傳的說法那麼相像呢?
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愛因斯坦知道冥界是一個不同於人間的真實存在的元素空間,他也已經用可信的理論證實了多元空間的存在。加上現在的網絡已經成功的造出了和現實同時存在的另一空間——虛擬空間,這就更加證明了這一點。可按理說,兩個空間是不可能相互交流的,就像遊戲中的人物不能進入現實,現實中的人物也進不到遊戲中去一樣。可是現在為什麼陽間的人會知道進入冥界的情景呢?難道有人曾成功地進入冥界又返回了陽間?愛因斯坦不知道,他怎麼想也想不明白。
第二天吃完早飯,愛因斯坦便來到附近的陰間小路上散步。一路信步而行,不自覺間適逢一陣悅耳的琴聲傳來,於是他便循音而去。待到音發處,隻見一雅屋前有一片幽林,林中有一男一女,二人正琴歌相戲。
走近細看,但見那女子指撥輕清,便聞七弦音律和平,恰如流鶯花下輕吟,又似鴛鴦嬉戲叮嚀,滴脆金徹雨,敲碎玉壺冰。細聽,字字訴衷情!而那男子始終都以一種和諧動聽之吟相伴相隨,配合的天衣無縫。待到盡興處,隻聽那男子高唱到:“不占龍頭選,不入名賢傳,時時酒聖,處處詩禪,煙霞狀元,江湖醉仙,笑談便是編修院。留連,披風抹月兩千年!哈哈哈……好琴!好曲!快意人生理當如此。”接下來二人琴歌互訴,纏纏mian綿,好不溫馨。愛因斯坦見二人超然脫俗,出口不凡,大有結識之心,奈何此情此景,怎好冒然打擾?隻得怏怏而返,思量下次定當專門來訪。
不久,冥王請愛因斯坦赴宴,愛因斯坦欣然前往。到會後他發現,冥界的宴會和人間的差不多,所以他想這次到會的應該都是本界名流。愛因斯坦用心看了看,沒有發現上次看到的那林間二人,不禁有些失望。一會兒後,冥王來了,愛因斯坦乘機向他探詢那林間二人為誰。冥王聽後笑道:“提起此二人,在煉界可是大大的有名呢,我想先生肯定也聽過他們的名字!那男子是兩千年來陽間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周,其思想豪放灑脫,文筆飄逸浪漫,所著道家寶典《逍遙遊》更是古今之千古絕唱,受其影響的文人墨客不知凡幾,那女子便是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並且他而二人之間在冥界還流傳有一段佳話呢……這事稍後再與先生詳談,現在讓我來為先生引見我冥界的各位大賢。”
說完,冥王來到宴會中心,揚了揚手,於是會場便慢慢安靜下來。冥王清清嗓子道:“現在讓我來給大家介紹新來此的陽間名人……”他邊說邊把愛因斯坦拉近身邊繼續道,“這位是‘相對論’的發現者,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先生。”冥王的話音剛落,會場上立即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愛因斯坦連忙說了一些自謙的話。
接下來,冥王向愛因斯坦一一介紹了今天參加宴會的人。令愛因斯坦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人中有很多都是他認識的,而那些不認識的大部分也都聽聞過名字。這些人在陽間的時候可都是風雲人物呢,沒想到現在竟全到了冥王的麾下。而尤其讓愛因斯坦大吃一驚的是:在陽間出了名的大公無私,人稱青天的包拯竟也在其中,並且擔任的正是陰司鐵麵判官之職!
包拯這個人,愛因斯坦是知道的。在陽間的時候,愛因斯坦打算來中國演講之前曾大致翻閱過中國的曆史文獻。在眾多的曆史人物中,愛因斯坦對這位包大人的印象是最深的,而且在陽間的時候,他就聽說包拯來到陰間後當了判官,沒想到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愛因斯坦乘機近距離留心打量著這位象征正義的傳奇似的人物:隻見他生的虎背熊腰,行止端莊,麵似黑碳,唇紅齒白,一臉的正氣不怒而威,實不負鐵麵之名!
愛因斯坦糊塗了,上次還沒想明白的事紛紛湧上心頭:為什麼自己來到這裏的所見所聞和人間流傳的說法竟會像到了極點?愛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宴會在一片和諧的氛圍中熱烈而歡快的進行著,然而愛因斯坦心中的疑問卻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於是他打定主意:等宴會結束後一定要找個機會向冥王問個明白,以釋胸懷。
宴會散了以後,冥王派人請愛因斯坦留下,而這一點正是愛因斯坦希望的,於是他欣然應諾。待和冥王進入內室之後,愛因斯坦便坦言心中不解:“大王盛情相邀留在下於此,多日來在下已對冥界有了大致的認識和了解,隻是心中尚存些許疑問,希望能得到大王的指點。”冥王大度到:“先生有什麼問題但問無妨,本王定然詳細答複!”他以為愛因斯坦指的是莊子和李清照的事,於是繼續道,“剛才說到莊先生逝世之後在本王的力邀之下已定居於冥界任教,並且他自己動手在那幽僻林間搭建了一間小屋,名曰‘清心居’。多少年來,他一直在那裏過著自娛自樂,教書育人的神仙般的生活,不求名、不逐利,冥界之人無不為他的才學品行所傾倒。大約八百年前,冥界來了一位奇女子。此女多才多藝,身懷絕技。隻是她來冥界不久便鬱鬱寡歡,整天心事重重,更獨自一人居於僻靜處,極少與人來往。不過巧的是,她所居之地正好在莊先生‘清心居’旁邊。莊先生生性灑脫,一生致力於詩詞歌賦的研究,每有意會便會情不自禁的高聲吟出。不想那女子同為此道中人,於不自覺間便被莊先生的絕詞妙句所吸引。於是他們便經常在一起研討學問,那女子更每天去聽莊先生授課。就這樣於不覺中產生了一對知己,那女子在莊先生的開導下也逐漸變的開朗大方起來。原來此女變是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其夫趙明誠乃庸碌無為、不解風情之人。在陽間,趙明誠先其而逝,她在人間為丈夫飽受孤獨相思之苦後,來到冥界卻發現自己的丈夫早已另結新歡。那一刻,她崩潰了,傷心欲絕的她大病了一場。其夫心中有愧,不久便投胎回陽間去了。經曆了此事之後的李清照本來已經心如死水,打算混沌過日、了殘此生的。沒想到她無意間遇到莊先生,並且在莊先生的幫助下漸漸走出了陰影,再現才女本色。真正悲歡離合難預料,緣起緣滅天知道!事後本王見二人郎才女貌,兼之情投意合,於是便從中說合,如今他二人已喜結連理,並且同在本界最高學府——通靈書院執教。莊先生教詩詞歌賦,李氏教琴棋書畫。閑暇之時,二人便相互切磋,同娛同樂,活的自由自在,真可謂一對神仙眷侶,羨煞旁人!”
愛因斯坦此時方知事情始末,由衷道:“原來如此,怪不得我一見便覺二人不凡,有機會定當結識!”少頃,愛因斯坦想起自己的疑惑,於是道:“不過在下仍有一事不明……”冥王道:“先生請講。”愛因斯坦整理了一下思緒道:“既然留於冥界的這些人隨時都有可能重返陽間,而返回陽間之人是必須喝孟婆湯的,那為什麼還要辦學校,教書育鬼呢?等他們喝過孟婆湯之後,所有的事就都忘了,什麼記憶都不能帶到陽間,那何來‘教育’之說呢?這……”“這豈不是在白費工夫、浪費時間?先生是不是想這樣說?”冥王嗬嗬一笑。愛因斯坦沒有說話,但臉上的表情和看往冥王的眼神卻是大以為然。
冥王不在意道:“這事本就透著玄機,有些說不清,道不明,難怪先生費解。不過先生應該知道人出生之後,資質有優劣,潛能有大小吧?”愛因斯坦點了點頭,這一點倒是毋庸置疑。冥王繼續道:“孟婆湯雖有奇效可使人前事盡忘,但三界萬物皆通靈,人尤勝之——事雖忘了,然而潛意識中存在!陽間不是有‘似曾相識’、‘靈光一閃’、‘心有靈犀’……之說嗎?冥界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於培養將生之人的潛意識,提高其潛能,創造其‘靈光’以及‘爆發力’。正所謂三界興亡,人鬼神有責!我界教育雖然收效甚微,但幾千年來也不乏碩果:陽間稱之為‘天才’、‘神童’者皆是本界書院之功。然而冥界教育為何能造就‘天才’、‘神童’?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被培養成為潛意識……個中緣由,目前尚在探詢中。其實世間萬物皆通靈,這一‘靈’字尚有無限奧秘等待有識之士去發掘,這也是本王誠邀先生留下的主要原因。”
一瞬間,愛因斯坦的思路豁然開朗:怪不得自己來到冥界之後親眼見到的和人間流傳的說法竟驚人的相似,這肯定也是潛意識在作怪,想必是世人在經曆陰陽輪回後憑借潛意識勾畫出來的。想通了此中關節,愛因斯坦心情大暢,同時這也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引起了他莫大的興趣,於是愛因斯坦再不推辭,向冥王應諾道:“經大王一番講解,諸事均已明了,更知道了王爺的一片至誠苦心,在下很樂意留於此地,略盡綿力。”冥王聽後大喜,於是親擇吉日賜宴,直至賓主盡歡之後方才散去。
又一日,愛因斯坦特意去通靈書院聽莊子授課。課畢,愛因斯坦得遇空閑便與莊子私見。寒暄之後,莊子先道:“最近數十年,周於冥界屢聞先生大名,早有結識之心,今日得見真乃三生有幸!”愛因斯坦忙道:“前輩過譽了,在下初到此,對前輩之事略有耳聞,傾慕之下今日冒昧拜會,實乃在下有一事未明,所以特來請教,萬望前輩見教。”莊子笑道:“不用客氣,請講!”愛因斯坦遂道:“前輩來冥界已有兩千餘年,為什麼仍泰然居於此地?難道就沒有想過要重新輪回嗎?”
莊子聞言溫文一笑,道:“自古有得有失,有顯有平,此乃自然平衡之理。如我輩此生名人,若再世為人則必具平庸之資,用以彰顯他人之名。轉世為人則庸碌無為,為物更齷齪無主,周不想!而解決的方法不外乎:一、長時間居於冥界踏踏實實地做好輪回前的教育,如此才能保證自己在返回陽間後能夠具有雄渾的潛意識和不凡的潛能;二、幹脆從思想上超脫,不返回陽間,如此更可省去不少麻煩。這都是我數千年來體會到的道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後者,因此才坦然在此教學,直至今日。”愛因斯坦聽後深以為然,於是麵稟冥王也於書院執教,更無轉世之意。二人遂結為忘年密友,研討學術,閑適生活,過的好不愜意。
如此不覺數十年有餘,此時的莊子已然洞悉“相對論”理論的奧妙,而愛因斯坦也對詩詞歌賦了然於胸。
這一日,莊子久思後忽大慟不已,愛因斯坦忙問其故。莊子道:“君學究天人,胸有大才,奈何與周不為一世之人,否則以君之‘相對論’理論並周之‘逍遙遊’思想必可成就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業!哎……可惜!”愛因斯坦聞言更加困惑,於是莊子便詳細解釋其中緣故。
原來莊子當年在學習生活中發現:自己一旦集中精力專注於某一件事情時,同樣長的時間便會變短;而百無聊賴消磨時間的時候,同樣長的時間又會變長。如此這般,實在值得深味,莊子一直感覺到有某種東西就要呼之欲出,然而卻始終是不得要領。後來他著《逍遙遊》的時候更是在潛意識中覺得,人的思想、身體和自然應該是相對獨立,相對平等的。人的意識無限大,它應該是無所不至,無所不能的!隻是苦於沒有理論依據,更不敢妄下斷論。數千年來,這種念頭不僅沒有絲毫削減,反而日漸強烈。於是在這種揮之不去,證之無力的“飄渺理論”下,莊子苦悶異常。後來莊子從愛因斯坦那裏得悉《相對論·時間篇》中記載:賦予同樣的鍾不同的速度,速度大的比速度小的指針走的慢!刹時莊子隻覺得眼前一亮,有如在無邊的苦海中遇到了一塊浮木。如今,莊子已盡得《相對論》詳解,他經過細致推敲,反複驗證之後更是疑慮盡釋,一切均豁然於胸,因此才喜極而泣。
此後,但凡是閑暇之時,二人便相聚相議,深研此論,又數十年乃成《心若在·夢就有》一書三卷二十章。書成之時,極光乍現,三界震撼!莊子道:“心者,動力也;夢者,目標也。世間事成功與否以心誌為首要條件,有心便能夢想成真,有動力便能化無形為有形!有了此書,世間人便能輕鬆掌握運用心誌之法,凡事也可事半功倍了。”愛因斯坦也笑道:“是啊,以意識駕禦身體,以無形超越有形乃此書之要旨,相信此書定能開創三界奮鬥史的******。嗬嗬,我真的很想看看此書出世之後,有誰能與其爭鋒呢!”二人相視大笑,高唱道:“心若在,夢就有,我祝世人早看透。富貴憂,****愁,用心皆可再回頭。定目標,執追求,愛情事業雙豐收。”
臨分別,莊子若有所思,喃喃道:“我有一個想法已經很久了,不知道你意下如何?”愛因斯坦沒有接口,以眼神示意他繼續說下去。莊子接著道:“這幾年來我在冥界暗暗觀察陽間,發現陽間世人,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對付出與回報、成功的意義、生命的真諦等概念越來越模糊。遇事就怨天尤人,動輒就自暴自棄,甚至輕生……再加上近年來冥王為了提高少數鬼的素質,采用‘優勝劣淘’的殘酷方法,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在孟婆湯中加入‘心魔’藥物,使‘心魔’深藏於陽間諸人的潛意識中,使世人脆弱的心理又蒙上了一層黑暗的陰影。這樣那些心誌脆弱的人便經不起磨難,而那些心誌彌堅,在眾多競爭和巨大壓力之下仍能取得成功的人,他們死後便會被冥王殷勤相邀。現在陽間世人的心誌已經是千瘡百空,岌岌可危了,所以我一直都在想為他們做點什麼。如今你我已經完成此書,雖然還沒有經過實踐運用,但我們都知道此書對他們一定會有莫大的幫助,所以我想我們二人中應該也必須得有個人把這部書傳於陽間。以便世人都能明白此中奧妙,掌握書中的用心之道,回歸正途,如此方不負你我數十年心血。”
愛因斯坦也正言道:“是啊,我在陽間的時候就曾為此事憂心,隻是沒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如今經你提醒,發現這倒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停頓了一會,他又接著到:“不過這事還得你去,這並不是我怕麻煩,推卸責任。為國為民,本當義不容辭!隻是你也知道,我剛來沒多久,倘若現在轉世的話,那麼資質肯定不怎麼樣,到時候回到陽間體味不出自己的責任,卻又多受一世煎熬,對你、對我、對世人都屬無益。再則承蒙王爺款款相邀,對我禮若上賓,如今我一點忙沒幫上,連椅子都沒有坐熱就想走人,王爺那裏也說不過去。而你就不同了,你有兩千年的教育心得,返回人間一定是天資聰穎,完成使命的機會也就大很多了。”
莊子道:“這個我也明白,隻是我擔心清照,她已經受過一次傷害,對此事一定十分敏感。雖然我知道她深明大義,會理解並支持我,但我現在既為人臣也為人夫,國要衛,家亦不可不顧。所以我想先消除她內心的不安,如果不能安排妥當,讓她感到安全踏實的話,我是不會就這麼離開的。”愛因斯坦支持道:“這樣做是應該的,能得到夫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最好的,我相信她的支持對你回陽間也會有很大的幫助,畢竟情義的力量不能小窺!”莊子點了點頭:“是的,有機會我會好好和她談談的,等有了結果之後,我們再從長計議。”
黃昏時分,莊子和李清照相攜來到河邊散步,途中莊子猶豫道:“清照,你我多年來一直相敬如賓,悠然快樂,我真的很喜歡這種平淡溫馨的生活,但是萬一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得不暫時分開,你會怎麼辦?”李清照明顯怔了怔,喃喃道:“如果是那樣的話,我會等你,全心全意等你,直到你回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你要離開嗎?要多久?”
莊子為了緩和氣氛,於是笑了笑道:“是這樣的,最近我和好友完成了一本書,此書真正是妙用無窮,我打算把這本書帶回陽間傳於世人,但有怕這樣會傷害到你,所以……”
李清照聞言反而鬆了一口氣道:“原來是這樣啊,我相信你,別看我們平時過著隱居的生活,但我知道其實你很關心外界的情況,我就知道一定會有這一天的,也做好了思想準備。其實這也沒什麼——大丈夫立身處世,理當如此!更何況我也可以和你一起轉世啊,那我們不就不會分開了?”
莊子急道:“此事萬萬不可,要知道孟婆湯一喝,前事盡忘——那時就算你我麵對麵也會彼此不識。你留在冥界,萬一我在陽間記不起自己是誰,想不起自己的責任,最起碼我還有你。待百年之後,我回到冥界,還有你可以點醒我,我們還可以在一起。要是連你也一起去了,到時候我們又形同陌人,彼此再也不知道對方是誰,那豈不……豈不糟糕!”
李清照堅決道:“我相信你,相信自己,相信我們之間的感情!”莊子仍道:“此法不妥,萬萬不可!”李清照急道:“夫君一向灑脫自信,為何這次竟這般不相信自己?難道你對我們之間的感情沒有信心?”
莊子幽幽道:“你知道我的,我等了兩千年才等到你這個知己,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我珍惜她、嗬護她,不想也不敢拿她去賭,你知道嗎?因為你,我可以不要灑脫,不要自信,我隻要你平安,不想讓你也去冒險!”
李清照感動道:“你的心意我明白,可是你知道等一個人有多麼的辛苦嗎?雖說短暫的分離是為了更好的相聚,可那刻骨銘心的相思,深入骨髓的孤獨和不安太難受了,我再也不想過那樣的日子了。尤其是你回到陽間還要經受那麼多的考驗:記起自己是誰,完成使命……這條路一定不好走!你讓我怎麼放心的下,在這裏什麼都不做呢?就讓我陪著你一起走吧,我會一直陪伴在你身邊,有什麼苦難讓我也承擔一部分。常言到‘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貞女貴從夫,舍生亦如此’,自從和你在一起後,我的心已誓死跟隨你,無論何時何地!如果你有困難而我卻什麼忙也幫不上,甚至不能陪在你身邊,我會覺得自己很沒用,真的!”
莊子不再推辭,輕輕抱過李清照,自豪道:“好!有妻如此,夫複何求?明天我們就一起向冥王請辭,以實際行動表明:夫妻深情,蒼天可鑒!”李清照點了點頭。
第二天,當他夫妻二人攜手向冥王講明轉世之意後,冥王大驚,忙問到:“你們夫婦二人一直在這裏住的好好的,怎麼會突然間起了轉世之意呢?是不是本王有什麼地方招待不周?有的話,但說無妨,本王馬上派人改善。”莊子連道沒有,解釋說這次要走純屬個人原因。冥王不解道:“賢夫婦二人都是聰明絕頂之人,想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功名利祿諸事也應早已了然於胸,為何仍執意要去經受那俗世沉淪之苦?”
莊子坦言道:“王爺多慮了,我夫妻二人在此多蒙王爺照顧,實不勝感激!隻是王爺有所不知,近年來周於冥界觀周之國民,發現現在年輕一代人的鬼魂一年多於一年,周深為世間新一代人的心態憂慮。早年的《還珠格格》使他們覺得人生如戲,凡事都不必在意。年輕人十中有五均心態消極,產生奮鬥人生不如享樂人生的叛逆觀,執著追求不如得過且過的避世觀。後來‘韓寒熱’使叛逆之人更加叛逆,‘郭敬明熱’使迷茫之人更顯迷茫。所謂‘潮流’,不是使迷茫困惑之人在經曆思想曆程之後成功地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反而使叛逆、避世者更加堅定其不麵對現實的決心。長此以往,周心甚憂!所幸天佑我邦,周日前與好友得一奇書,此書內容與當前陽間所麵臨的形勢不謀而合,或許可解世間危機,因此與夫人方有轉世傳書之意。正所謂:好文章當應時運而起,摘章逐句,釋一己之懷乃儒生之作,大丈夫著書立說當以興吾邦,振國策為己任,如此方不辱胸中所學!傳此書於世,使世人對付出與回報、執著追求與取得成功有更深刻全麵的理解,必能平衡世間之弊病。若得此,亦不枉吾夫妻二人之辛苦矣!”
冥王聞言大是感動,支持道:“先生所言甚是,三界興亡,鬼亦有責。既然先生有此宏願,本王也不好強自挽留,隻是國有國法,界有界規:先生和夫人須得喝過孟婆湯,再去輪回台投胎轉世,不知二位意下如何?”莊子道:“這個自然,我們深信有真心定能體味出自己的責任,完成使命;有真情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另一半,以示真誠!”冥王誠意道:“如此則祝願二人早日得償所願,攜手歸來!”莊子點頭稱謝後便和李清照過了奈何橋,投輪回台轉世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