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溝通(1 / 3)

運用溝通來激勵孩子 如何與孩子溝通

1.從愛心出發,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溝通,站在孩子角度想問題有益於與孩子溝通

有一些家長,喜歡用完美無缺的標準,用高出孩子實際年齡的尺度要求孩子,這種持“成人主義”的家長總是對孩子挑剔指責過多,要求過高。他們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不是尊重他們,這樣不光是極大地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而且使得孩子離家長遠遠的,有話也不願意說,有情況也不報告,根本不與家長交流。

“成人主義”是家長希望和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樣思考、理解和行動,這種不現實的希望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認為自己微不足道,造成敵對情緒和反抗。

“成人主義”的家長總是這樣問孩子:“你怎麼總是這樣?”“你為什麼從不……”“你應該知道……”“我告訴你多少次了……”“你為什麼總是孩子氣?”“你什麼時候能長大?”“你能不能……”

媽媽:“把房間收拾幹淨再出去。”

孩子:“我已經收拾完了。”

媽媽:“你的書架還那麼亂,別人會笑話的。”

孩子根本不管別人是不是會笑話,對他來講,你說話的那種腔調已經夠受了,或者他自己認為我已經收拾,已經很不錯了。母親站在自己的成人角度要求這要求那,完全看不到孩子的成績;孩子胡亂地搞一下,心想反正我已經照你說的去做了,你不就是要求我打掃一下嗎?根本不管事情辦到何種程度。因為孩子們的看法與大人完全不同。

再說被母親指責(根本不是什麼交流!)的這個孩子已處於少年時代,忙著交朋友,尋找自我,發現自我。收拾屋子對他來說太微不足道了,天天把屋子打掃幹淨對他來說毫無意義。

如果母親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抱著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換看法,她會這樣說:“我想聽聽你對這件事是怎樣理解的?”“讓我弄清楚是不是理解你所說的。”如果家長肯丟掉成年人的認識框架,從孩子的眼光來理解他們的世界,並給予引導,就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學到知識。如果家長站在成人的立場,用成人的思維方式為孩子分析問題指明方向,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去做,就會使他們怯於親身去體驗。如果家長堅持認為自己的知識淵博,滔滔不絕地向孩子們灌輸,不失時機地糾正孩子的錯誤,就限製了孩子自己去積累知識。

家長用希望了解、希望傾聽的態度與孩子們談話,就是向孩子表示尊重他們的能力,尊重他們的獨立性。啟發他們運用自己的思考與能力去探索,盡管成年人對孩子所做的許多事情認為不盡如人意,但是也不能顯出不屑一顧的樣子。“成人主義”的家長總是對孩子挑剔指責過多,要求過高。他們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不是尊重他們,這樣極大地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喪失自信,並把心扉向家長緊閉起來。

若想與孩子很好地交流和溝通,父母必須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心理,生理特點有所了解,特別是孩子的所見所思及看人看事的角度有深刻體會。比如兩歲大的孩子,是反叛性格最強的時期,往往喜歡跟媽媽唱對台戲。

媽媽要孩子喝湯的時候,孩子會一邊搖動小頭,一邊說“不喝”,但當媽媽將湯送至孩子口邊,他又會張開嘴巴把湯喝下。

媽媽帶孩子去公園玩的時候,孩子又會說“不去”,但當媽媽拿出鞋子,他會自動把腳伸出讓媽媽穿上。

媽媽要明白口中說“不”,但行動卻依然會照指示去做的孩子,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並不是真的不喜歡時,媽媽便可以假裝明白孩子的感受,一邊喂他喝湯或穿鞋子,一邊對孩子說:

“媽媽知道寶寶不喜歡喝湯,媽媽也不喜歡喝湯!”

“媽媽知道寶寶不喜歡到公園去玩!”

隻需說出孩子的感受,也不必一定要替他找個理由去解釋不喝湯或不去公園的原因,因為孩子根本也沒有特別的原因。當孩子知道媽媽也有同樣感受,或媽媽也站在孩子一邊支持他的時候,孩子便會感到很滿足。

孩子入學或年紀較大時,很多想法未必與媽媽一致。當媽媽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而孩子因為自己的觀點不同而加以拒絕時,媽媽不要即時作出強烈的反應,應先易地而處、站在孩子立場想一想,有時就會發覺自己的想法有所偏差。

與孩子交流時,多聽少說

多聽少說,是親子溝通中重要的一環。就算孩子真的犯了錯誤,父母也要放下心中的成見和怒火,靜下心來,聽孩子說出原因。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方法之一,就是積極聆聽,以同情與認同的態度,站在孩子的立場,讓他盡情傾訴,不要從中打斷孩子的說話,加插自己的意見與批評,因為這樣做,對孩子而言,也沒有多大作用,專心傾聽是父母的主要責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發後,煩惱自然會消失一大半。

大耳朵、小嘴巴是最受孩子歡迎的媽媽。當孩子有話要對媽媽說的時候,媽媽盡管如何忙碌,也不要說:

“媽媽沒空!”

“你看不見媽媽正在忙著做家務?等一下再說吧!”

當媽媽有空,想傾聽孩子說話時,孩子可能已經失去再說的興趣了。因此,當孩子想向你說話時,媽媽必須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誠懇而溫柔地蹲下來,細心傾聽孩子的訴說。

當孩子功課上有難題時,媽媽不要馬上指出他的錯處或教導他正確的方法,也不要不時插嘴追問孩子:

“究竟想到沒有?”

“這麼容易的題目,別的孩子早已懂得怎樣做了!”

媽媽應該讓孩子有一段真空時間,讓他慢慢思考,才可以獲得靈感或喚回記憶。否則孩子在媽媽不斷的催促下,會感到煩惱慌亂,無從作出思考。

多聽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你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增進親子溝通的感情,也可以令孩子明白,當遇有任何煩惱時,回到家裏都會得到媽媽的體諒和支持,這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便可使孩子的創造力和理解力得以全麵的發揮。

與孩子交流時,也要講究禮貌

隻有真正尊重孩子,才會平等地對孩子以禮相待,如此,孩子才會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如何說話,如何做事,自然願意與父母交流。

禮貌是發自一個人的內心的、並不是表麵的行為,因為它是來自善與愛的結合。

想要孩子以禮待人,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因為禮貌並非教導出來,而是慢慢熏陶而來的,家庭就是培養孩子禮貌的最佳場地。

孩子的模仿性相當強,尤其在幼兒階段,主要的接觸對象就是媽媽,從一個孩子的言行舉止,便可判斷出他的媽媽是否是一個以禮待人的好母親。

當孩子醒來吃早餐,聽到媽媽親切呼喚自己的名字:“早晨好,寶寶”的時候,會覺得聽起來非常親切悅耳。

當孩子吃飯時,媽媽會關心地問:“要湯嗎?”“要菜嗎?”而不是威脅式地說:“要將整碗湯喝完,否則不許吃香腸和烤雞!”

晚上睡覺時,媽媽會說:“寶寶,要不要媽媽講故事給你聽呢?”而不是惡言惡語地說:“快些上床睡覺,不許再看電視!”

當孩子做功課時,媽媽會走到孩子身旁,愉悅地說:“寶寶的字比昨天寫得工整多了!”而不是不滿地說:“總是把字寫得東歪西倒的。”

當媽媽要孩子幫忙做家務時,會用請求式的口吻說:“媽媽忙著煮菜,寶寶可否幫媽媽的忙,把碗筷放好?”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整天隻顧看電視,快些將碗筷放好!”

當孩子向媽媽講述學校發生的瑣事時,媽媽應放下手邊的工作,耐心地傾聽,而不是不耐煩地說:“自己去玩吧,不要阻礙媽媽洗澡。”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談論某件事情時,媽媽要悉心聆聽,直至孩子把話說完,絕不打斷孩子的說話,並真誠地稱讚:“寶寶有這樣獨特的見解,可見你愈來愈懂得運用思考了。”而不是輕視地打斷他的話:“不要再大發謬論了,小孩子懂什麼!”

善於向孩子道謝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操守,孩子便會變成一個具有良好教養的孩子。當孩子協助父母完成某些事情時,父母作出適當的感謝,也是訓練孩子具有良好修養的方法之一。

向孩子表示感謝的方式有許多,除了以語言形式的感謝外,亦可用行動、眼神、微笑或以物品作為獎賞的方法。

有時,不需用言語和行動的感謝,也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當孩子與媽媽一起大掃除時,媽媽不妨在適當的時候,向孩子微笑或用感謝的眼神望向孩子,這時候孩子便會心領神會,並會以行動作為回報,更加努力去清掃每一寸地方。

表示感謝不宜過於濫用,否則便會變成例行公事,孩子也無法真正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養成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還要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美德。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成長,極易變得有禮貌,學會讚美別人之長,對父母的養育滿懷感激之情,並以更加真摯的謝意回報父母。

必要時也要向孩子道歉

其實,在一個家庭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發生意見相左,是很正常的情況。

親子溝通中重要的一環,就是不要過分抑製孩子的反抗行為和心中的不滿,讓他自由地說出心裏的感受,不然的話,孩子便無法表達心中的敵意和憤怒的情緒,日久,便會形成一個定時炸彈,非常危險。

當孩子與父母意見相左而有某種強烈的感受時,父母不應以供養者的姿態來禁止孩子說話。相反,應該鼓勵孩子盡量抒發心中的不滿和感受。在這時候,母親應該與孩子靜靜坐下來,細心傾聽孩子心中的不滿,包括對父母不滿的感受。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孩子有錯時,逼迫向父母道歉,比如:“媽媽辛辛苦苦將你養大,你竟然說出這樣不孝的話,快向媽媽說聲對不起!”爸爸許多時都會用上述強迫性的口吻要求孩子向媽媽認錯。而當父母感到抑鬱、煩惱、憤怒時,不可能總是以冷靜的態度和最好的方式對待孩子,有時對孩子怒吼也在所難免。然而,當父母向孩子大發脾氣或吼叫,事後大多會感到非常難過。

父母宣泄了心中的怒氣之後,心情便會平靜下來,這時候必須向孩子解釋和表示歉意。同樣,父母若發現自己處理問題失當,而真心誠意地向孩子道歉,此時,親子間的溝通是會增進一大步的。

和孩子平等對話

不管哪一個家庭,晚飯是一家相處最愉快的時間,在此時,為了使小孩也能參與討論便常常以小孩作為話題中心;也可以討論全家人共同關心的問題,甚至當天的新聞和有關社會問題;如果孩子不太了解,父母可以用問答方式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此既有益於孩子的表達能力,也有益於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實行這點最徹底的乃是已故美國總統肯尼迪家庭。擁有5個孩子的母親羅茲夫人,利用晚餐時間,做智能訓練。她在餐廳門口掛了一個告示牌,把當天剪下來的新聞貼上,孩子們看完上麵的消息後才坐在椅子上吃飯。進餐時,彼此便發表對當天新聞的意見,話題廣泛。

這對年幼的弟弟或許困難,但在兄姐發表意見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想法。

利用晚餐快樂的時刻讓孩子們思考,與孩子們平等對話,是一般家庭應該學習的與孩子溝通的好辦法。

2.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真正的朋友是無年齡、無性別、無職位、無地位之分的。因此,和孩子交朋友,大人必須俯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看這個世界,否則,若是孩子對父母懷有懼怕的心理,甚至存有戒心,那麼他隻能敬而遠之,是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懷的。

如果一個人有心事,無論是喜與憂,希望找人分享或分擔時,第一個想到的,往往不是他的父母,而是最了解他的朋友。因此,父母在孩子一出生時,便要培養他成為與自己無所不談的、最要好的朋友。

要和孩子做朋友,自然要放下架子。孩子有自己對人對事的見解,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與興趣,比如孩子喜歡某位歌星或電視藝員,光致勃勃地向你講述偶像的新聞時,父母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觀見解去說:

“真不明白你為什麼這樣迷他,我可覺得他沒有什麼優點。”

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媽媽既然不明白我”,再說下去也沒有意思,從此便不會與媽媽再說他的偶像了,因為媽媽跟他有代溝,他會轉而找尋與他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孩子將媽媽當作朋友,才會有無盡的話向媽媽傾訴,希望與媽媽分享她的喜與怒,媽媽就算有多忙,也要暫時將工作放下,專心傾聽,更要表現得很有興趣,在適當的時候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見,或支持孩子的見解。

母親要成為孩子無所不談的好朋友,必須要做到以下各點:

孩子感到喜悅時,媽媽在祝賀與鼓勵的基礎上,還要暗示孩子“勝不驕”的道理。

孩子遇到困難或失敗的時候,媽媽要安慰、同情與肯定他,對不足之處給予適當的指點,幫助他走出困境。

孩子感到委屈時,媽媽要以安慰、同情和寬容的態度去對待他,孩子在感激之餘,也就會把媽媽作為傾訴的對象。

孩子興趣濃厚時,媽媽要積極支持、鼓勵,推動孩子進一步尋求知識,和作進一步深入的鑽研。

和孩子坦誠交心

(1)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完人

父母在孩子麵前,不必刻意呈現最好的一麵。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父母自然也不例外。

孩子遇到煩惱、失敗與挫折而向父母傾訴時,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坦誠地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向孩子傾訴出來。

有一個孩子讀書不用功,媽媽無論責備或鼓勵,都是徒勞,孩子總是將媽媽的話當作耳邊風,每日放學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覺,便是看電視。

一天,媽媽又是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專心做功課,孩子仍然是一邊做,一邊東張西望,媽媽看見孩子愛理不理的態度,愈勸愈氣憤,愈想愈傷心,不禁掉下眼淚,無奈地對孩子說:

“是媽媽不好,媽媽沒有用,媽媽以後不會再向寶寶嘮嘮叨叨的了。”然後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間。

想不到孩子聽到媽媽這番發自內心的語言後,反而感動起來,走到媽媽的房間,搖著媽媽的手說:

“媽媽不要再哭了,寶寶知錯了,寶寶以後會很用功地讀書,不會再令媽媽傷心了。”

有時用這種表現內心難過的真摯態度教誨孩子,比惡言惡語或責罵會來得更有效。

和孩子交心,就得讓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樂,也就是媽媽的喜怒哀樂,這一點在親子溝通中是不容忽視的。

(2)讓孩子知道父母過去的事情

父母可以將自己失敗和挫折的經曆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過什麼抱負、夢想與目標,曾經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付出過多少代價;怎樣由許多失敗、痛苦,而累積到經驗,終於步向成功的道路等等,這一切一切都可以向孩子盡情傾訴。

孩子的求知欲很強,特別對自己小時候或父母童年時的生活片斷,都很想知道,常常央求媽媽講述童年時的有趣故事。有時看到電視節目裏講述小孩子的片斷,也會表現得很有興趣、很好奇地問媽媽:

“媽媽,你小時候是不是那麼頑皮的?”

“媽媽,你小時候是不是那樣害羞的?”

孩子對父母有認同作用,尤其是爸爸,許多時視爸爸為他的偶像,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大英雄,希望將來也和爸爸一樣,這種崇拜的心理,多會發生在三四年級的孩子身上。爸爸為保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許多時都不敢將自己小時候的生活,特別是挫折與夢想的經曆,坦誠地向孩子傾訴。

其實,隻要你現在是一個信念堅定、勇於麵對任何挑戰的人,在孩子的心目中,永遠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好爸爸。

有適合的機會,爸爸不妨坦誠將自己過去的夢想、挫折、成功和喜、怒、哀、樂,一切一切,毫無保留地向孩子傾訴,並借助這個機會,將上一代的閱曆與經驗,灌輸到孩子的思想中去。

假如你幼年時代家境清貧,沒有機會受教育,最後憑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學課程,成為一個出色教師的話,你應該這樣告訴孩子有關你的奮鬥史:

“爸爸小學畢業後沒有機會再繼續讀中學,隻有一邊工作,一邊在夜校上課,有時假日和晚上的睡眠時間,也要用來溫習書本。爸爸還要儲備一筆生活費給家裏人,然後辭去工作,專心應付會考,最後才讀上了大學,爸爸領悟過沒有機會讀書的苦況,於是決定大學畢業後,要做一位好老師。”

孩子會很專注地聽你的細訴,並會受你堅毅不屈的精神熏陶的。

如果你曾經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不為他人設想的獨生子,可以告訴孩子當年你不懂與同學溝通而遭到排斥,其後又如何改過,讓孩子領悟與他人相處的技巧與重要性。

假如你當年經常尿床,也不妨坦白告訴孩子,如何被同學取笑,不敢上課,自卑、孤獨,其後如何得到媽媽的支持和鼓勵,將這習慣革除,重新過著健康快樂的童年生活。孩子他日如遇到任何困擾時,也會懂得如何麵對,不會因此而自卑,失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