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激勵來培養孩子的情商 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
1.培育高情商的孩子,
家長們任重道遠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在騰飛,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化。家庭的細胞在縮小,現代化程度在提高,同時,中國的家庭教育正在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獨生子女家庭教育”轉變。到1995年,中國獨生子女增至5400萬,2.7億個家庭中,有20%為獨生子女家庭。這個現實,給今天中國的家庭教育帶來三大變化:
一是家長的心態變了。獨生子女的惟一性,使這代家長對孩子的成敗帶有“下賭注”的感覺,自己承受過的苦難,則轉化為強烈的補償心理和懼怕心理,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四過:過高的期望、過分的關心、過多的嗬護、過分的保護,至使這代孩子普遍出現三無:無情、無能、無責任感。
二是孩子成長的環境變了。由“兒童世界”轉化為“成人世界”,成人對孩子的影響在加大,孩子對成人的依戀心理在加大,同時孩子與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
三是孩子的生活內容變了。今天的孩子,是中國第一批在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雖然住房的空間越來越大,而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慢慢地,孩子向成年人關閉了心靈的大門,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麵對如此嚴峻的局麵,如何用激勵的手段培育孩子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性格,讓孩子在當今這國際大交流、大競爭時代,成長為有足夠的生存能力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確實值得家長們慎重思考,認真對待。
讓孩子樹立健康的金錢觀
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金錢也無時不在誘惑著稚嫩的孩子。基於金錢的二重性,做父母的極有必要教育孩子有個正確的金錢意識。
在中國家庭裏,孩子似乎永遠是當然的消費者。沒有掙錢的體驗(也沒有這方麵的提倡),隻有索取和接受父母給予的習慣。與此相反的是,發達國家從小就教育孩子花錢自己掙。如美國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的億萬富翁,錢固然很多,但這個家族的孩子卻從小都要接受節約教育和勞動教育。每個周末,家長給孩子們發放幾十美分的零用錢,怎麼花由孩子們自己決定,但必須記在小賬本上,以備家長查詢。零用錢不夠,家長就鼓勵孩子們自己掙錢。星期天,孩子們便忙著去拔草、打掃花園或擦皮鞋。擦一雙皮鞋5美分,一雙長靴10美分。
一位在密執安大學留學的中國研究生,談起他周圍的美國青年。有一個同學家裏很闊氣,他父親接受了價值400萬美元的遺產,在洛杉磯市有一大片房產,將來都是他的,可是他卻不願伸手向他父親要錢花。他一麵上學,一麵“打短工”,洗碗、拾垃圾、剪草坪,什麼活兒都幹。他覺得為了掙錢而去勞動並不丟人,比完全依賴父母供養要好。有一位女學生談起她的“邊學習邊工作”生活,認為很有意思。有時也覺得挺艱難的,可還是堅持下來了。她父親是個老記者。屬於中產階級,並不是沒有錢供子女上學。有一年,她回家看望父母時,曾問她父親:為什麼當她18歲時,就鼓勵離家“出走”?她父親回答道:“因為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兩件事,一是要受教育;一是要有獨立性。這不僅指要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而不是處處依靠別人,還包括要鍛煉一種獨立的思維方式,堅強的意誌個性,努力自強不息。
多數美國青年學生並不輕視體力勞動,有些同學,包括一些百萬富翁之子,有時在校園裏拾垃圾,就是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紙、冷飲罐兒收集起來,學校便付一些報酬。當熟人走過來了,看見他們正在勞動,他們會主動跟你打招呼,說笑話,一點也不覺得難為情。這些,與我國一些“大款”父親對孩子的“慷慨”給予,以及由此給孩子心理上和行為上造成的不良影響相比較,實在引人深思。
不妨分析一下學生的擺闊現象。
首先,學生擺闊,是不知孝敬父母的表現。他覺得,父母生我就得養我,養我就得供我花銷。他善良的父母認為,充分滿足孩子物質需求就是愛,可惜孩子心中並不珍藏一絲感激。等到孩子成家,仍舊不習慣勤儉,會鬧出因缺錢、無錢而引發的一係列可怕的後果。
學生擺闊,是個可憐的現象。這類學生往往沒有出色的學習成果,在老師公布成績時,不能贏得欽佩目光;他們也沒有矯健身體,不可以在田徑運動會上為班集體爭光;他們也沒有其他愛好特長。他們很難分清:同學愛和他接近,是他個人的魅力,還是錢的吸引;同學的讚揚,是誇他的人品,還是誇錢用得瀟灑。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們往孩子身上投入這麼多的“愛”。
某小學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紀念碑前,哀樂聲中,小學生們低頭鞠躬致敬。隻見每個人的小屁股上都翹著一隻鼓鼓的書包,午飯時,歡聲四起。紀念碑的平台上“禦宴”大開。雞鴨魚肉,奶油火腿,中西合璧,杯盤狼藉。
一汽車司機的兒子未帶午餐,父親說中午開飯時候來給他送點熱乎的。媽媽一再囑咐,檔次不能太低,在大夥麵前得爭個麵子。此時這孩子看著別人海吃胡塞、神采飛揚,自己那份熱乎的尚無蹤影,不禁心中有些感傷。忽然,看見一個人在大門外朝自已招呼,正是父親。他提著一隻保溫瓶徑直奔過來。“餓壞了吧?道上車子壞了,耽誤了一會。”父親十分不安地忙向兒子解釋。小學生們圍攏過來,看著掀開蓋的保溫瓶。隻見清清的湯中,趴著一隻小甲魚。父親在一旁看著兒子喝熱湯,心裏十分得意;沒想到,兒子從此獲得一個同學們給取的很不雅的、與烏龜有關的綽號。
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的一麵鏡子,怪責孩子不如責怪父母。
培養孩子美的情操
許多父母認為給孩子一個藝術天地,便是在家裏擺架鋼琴,牆上掛著小提琴,地上支著畫架或樂譜架,每天不停地督促孩子學琴、練畫、寫毛筆字。實際上,這是一種淺層次的藝術活動追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環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二環境,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三環境。假如父母的藝術情趣比較高尚,那麼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就會是充滿藝術情趣的“小天地”。第一環境是孩子產生興趣的關鍵所在。而家庭關係和家庭環境構成的第二環境將為推動興趣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客觀條件。第二環境為孩子成才、走上什麼樣的道路、具有什麼樣的理想、做什麼樣的人,造成最初的意識環境。如果第三環境充滿著天地的靈氣、山水的秀媚,無形中會給孩子的心靈提供廣闊的藝術想像條件,為鑄造藝術的純真、陶冶藝術情感墊下質樸而又深厚的基礎。
初生的嬰兒,聽覺十分敏感。突然大叫一聲會嚇他一跳,可是輕柔的講話與歌聲卻是他喜歡的。與嬰兒談話,給他唱歌,讓他聽各種聲音:鍾表的滴答聲、調羹碰杯聲、海浪聲,看起來他好像無動於衷,可事實上他卻把這些聲音貯存在腦子裏了。父母們如果這樣做了,便給了孩子極有價值的心智刺激。
待到孩子長大些時,多帶他到大自然中去,看紅日、白雲、藍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綠樹交朋友;看高山的偉岸、大海的寬廣……大自然的種種光彩。
藝術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與情操的美,對孩子具有迷人的魅力,會吸引著孩子,使孩子興奮、愉快,對生命感到滿足,並會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隨著科學的發展,未來將是餘暇時間充足的時代,那時候的人們會追求諸如音樂、繪畫、體育、語言、文學、書法、棋藝等諸方麵的訓練,這為使人們獲得藝術能力,從而具備通過藝術語言去接觸高級文化提供了可能性。
給孩子一個藝術天地,是通過美的環境,給孩子一個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與美的追求。也許,這個孩子將來不會成為音樂家或畫家,但他長大後卻是一個具有較高層次審美情趣的人,他會區別真、善、美與假、惡、醜,懂得純真的、道德的是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