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的方法技巧(1 / 3)

通過激勵來培養孩子的情商 獎勵的方法技巧

1.獎勵的方法

獎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麵而積極的獎勵常可帶給孩子意想不到的動力,引導孩子發揮最大的積極性。不過,獎勵也必須順應孩子的成長變化而有所改變,換句話說,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就要采取不一樣的獎勵方式:

對幼小孩子的獎勵:以精神為主

如果在大人和孩子之間已形成了親密無間的關係,那麼獎勵可以采用微笑、撫慰、手勢、點頭或親切的言語,及時地說些鼓勵的話:“雖然你很小,但是你一向很勇敢”,“加點油,你就會成功”,“在小組裏大家都聽話,你當然也會聽話”等等,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的有效方法。

年紀稍大些,孩子已懂得精神讚美重於物質獎勵。比如幼兒園大班為一名叫冬冬的孩子過生日,大家向他祝賀:讀詩、唱歌和跳舞。但是這個孩子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老師所講的話。

“冬冬是應該獲得這份禮物的,因為他表現得很好,能幫助小朋友並且很有禮貌。在家裏聽爸爸媽媽的話,關心有病的奶奶。在這一年中,他一下長得像大人一樣了。”

第二天他拿著小朋友贈送給他的相冊對媽媽說:

“媽媽,您要去商店,您就去吧,我可以照顧家,照顧奶奶,您知道我已經是個大人了。”

適合對低年級孩子的獎勵:持續不斷地獎勵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開始上學就表示孩子已經懂事了,事實上,許多一年級的孩子,心智成長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因此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鼓勵的次數要多,而且要將鼓勵的原因和具體的行為告訴他們。例如當你發現孩子今天表現得不錯時,不能隻是說“嗯,你今天表現得不錯”、“很好”,而是要清楚地告訴他“你今天沒有把衣服弄髒,而且又很快把習題寫完,很好哦!”這種清楚而具體的獎勵方式,才能使孩子了解什麼是良好的行為、什麼行為是父母所期望的。

此外,一年級的孩子通常沒有很清楚的是非概念,他們會一再重複曾經被挨罵或被誇讚的事情,而且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好孩子、是對的。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良好行為,必須當場給予鼓勵,而且不斷地重複,使孩子產生“這樣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識,進而才能漸漸地朝著這些行為去發展。

對於這些孩子,即使一支鉛筆、一塊橡皮擦……,對於得到它的孩子來說,最大意義是一種象征,象征某方麵或某個行為受到肯定和欣賞。

對中年級孩子的獎勵:製造獎勵的機會

三、四年級的孩子以年齡和心智發展來說,已經可以按照父母的期望或既定的目標去學習,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達到父母的理想,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漸漸區分為“受誇獎”及“常挨罵”兩種類型。對於“常挨罵”型的孩子,有不少父母會有“真叫我不知如何獎勵他”的煩惱。其實,任何一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隻是父母在注意他的缺點時而把優點忽視了。

對於這種缺點較多的孩子,父母除了經常提醒他的優點外,還可以為他製造“獎勵的機會”,也就是除了根據事實給予鼓勵外,附帶地給予孩子其他方麵的獎勵,使他產生某種自覺,而朝好的方麵去發展。例如孩子不愛整齊,常把周圍的東西弄得亂七八糟,可是卻對美術很感興趣時,父母除了誇讚他的美術外,還可鼓勵孩子:“何不設計一個漂亮的百寶箱,既可以放許多東西,還可以美化書桌呢!”這種利用孩子的興趣(或優點),鼓勵孩子去改變其他缺點的方式,會比正麵的責罵更為有效,同時孩子不斷地獲得父母的鼓勵,也較容易對自己產生信心。

然而“製造獎勵的機會”的方式不可操之過急,剛開始隻能為孩子製造一、兩個機會,等到孩子完成了,並得到父母的讚許後,再漸漸地增加其他機會。如:“這學期總成績比上學期進步的話,我帶你去滑雪”,或“今年底會彈貝多芬第×號×曲,媽媽替你買一件發表會時穿的禮服”,最初小孩或許會為獎品而努力,而在努力過程中,則可體會到自己進步的喜悅。

適合對高年級孩子的獎勵:真實誠懇最重要

到了五、六年級,孩子的個別差異愈來愈顯著,所以要給予孩子獎勵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個性與想法。一般來說,五年級的孩子思想較敏銳,是非觀念也較清楚,因此,父母根據具體事實給予鼓勵的態度就愈來愈重要。這時,不適合以對待一年級孩子的口吻如“你很乖喔!”、“你很聽話喔!”來鼓勵五、六年級的孩子,更不適合用誇張或過度的方式獎勵他們。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大多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所以比較希望父母以對待成人的方式對待他們,也就是以誠懇而富建設性的話來勉勵他們。例如當孩子考試考好時,他可能不再需要聽到“你真捧!”、“你真聰明!”之類的話,而是希望聽到“這表示你很認真,你的辛苦得到了代價,我很為你高興”之類較懇切而實在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