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在風季裏成長(1)(3 / 3)

秋是溫馨的季節。秋風是蕭瑟的,卻撫平了一切的傷痛。在這悄無聲息的沉默中,慢慢體味生活中蘊含著的歡騰吧。

悲秋懷古

田鵬

一陣秋風吹過,窗外,天際灑下了絲絲細雨。望著那飄落在玻璃窗上的雨絲,我醒悟:秋已向我走來。

捧著一顆顫栗的心,翻開卷帙浩繁的詩詞典籍,我沉浸在秋的思考中。先哲們曾寫出了無數歌頌自然物象的佳作,其中以寫秋為最多,將落的殘陽,南歸的雁陣,粼粼的秋水,憔悴含愁的落葉,使深秋蒙上了一種悲壯的淒涼感。悲秋,大抵是不分種族也不分國界的吧!在西方的詩詞中,18世紀英國詩人雪萊著的挽歌《秋》,便將孤寂的悲秋之情,寫得蕭瑟衰婉。至於“溫暖的太陽日漸冷卻,凜冽的寒風號啕哭泣,禿裸的樹枝長籲短歎,蒼白的花朵零落凋敝”此類的悲秋之歎,更是西方詩人的最愛。而在中國古代,自宋玉的《九辯》奠定了“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悲秋基調後,曆代文人逢秋必悲,寫愁即借秋景。悲秋始祖屈原曾寫過“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人們剛讀,便能體會到其中的哀愁。至於以後王勃的“虹銷雨霧,彩砌雲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是屈原悲秋的不同時代的變奏。

或許,古來悲秋的實質便是誌士失誌。對現實的不滿,對政途的失望,對前程的惆悵,使昔日之人隻看到秋天的蕭瑟,感到秋日的寂寥。

李白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曾有詩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雖然李白在內心有萬古之愁,但直至暮年,他都無法理解秋天和悲愁之間的不解之緣。其實這也不是李白的錯,大唐帝國是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即使前人寫過不知多少回的悲秋之作,但在盛唐時代詩人的筆下,卻很少有那種蕭索悲涼的感覺。與盛唐相比,宋朝詩人們的心態早已進人了深秋和寒冬。秋景,在宋代文人筆下,每每是淒清、蕭悲以至蕭殺的。因此,悲秋是宋朝詩壇流行的色調。北宋古文運動的領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曾在《秋聲賦》中寫到“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這慘淡,這清明,這栗冽,這蕭條,大概便是秋的形狀。其中蕭殺的秋景,不僅有季節寒冷的寫照,還有感傷、惆悵心情的縮影。它既寫出了一個詩人的胸懷,也寫出了一個時代的興衰。

秋思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傳統題材,悲秋是悲怨之作的表現模式之。在我國古代,人們對自然的變化有了較早的認識,看到秋天來臨時的蕭殺景象,文人誌士便會不由得聯想到人生自我。

“日月擲人去,有誌不獲騁。”這是落魄才子的共同感慨,所以他們寫出的詩詞也多含韶華易逝的淒涼感和壯誌難酬的苦澀味。北宋著名詞人柳永一生曾寫過大量的傷感詞,其中以哀婉蕭瑟秋愁晚景的作品多。“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漸覺一葉驚秋,殘蟬噪晚,素商時序。”“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讀來便會有一種蒼涼的感覺,“蒼涼”這沉重的兩個字常常壓在秋愁的人的心上,給人一種蕭殺的感覺,但這蒼涼、這蕭殺不是走向衰落的,因為在這令人斷腸的清秋的後麵還跟著冬的嚴酷,春的希望和夏的熱情。

聽雨

郭婷婷

又是一個綿綿的雨季。兒時的我很不喜歡雨,即便是牛毛細雨,一看到雨,我心裏就充滿了抑鬱和煩悶,因而更談不上去聽雨了。但是……

那天是我的生日,一個人,愣愣地望著窗外漫布天地的雨幕。

雨點重重地打著世上的一切,那聲音極不諧調,甚至有些嘈雜,使我的心愈加懊惱。許久,媽媽終於回來了,她通身都濕了,雨珠順著發絲滴下來,惟獨那被雨衣包裹著的生日蛋糕幹燥得出奇。我什麼也沒說,一頭紮進媽媽的懷抱。雨仍下得很大,仍重重地打著一切,但那聲音似乎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樂章!

從此,每當下雨天,我都會靜靜地傾聽。閉上眼,拋開所有複雜的心緒,隻是聽,好似一種夢幻的境界。

細雨是作家、畫家的寵物。她很溫柔,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隻是細細地、洋洋灑灑地從空中飄落下來,涼意中滲著清新,濕潤中含著熱情。晶瑩的雨滴輕輕地敲響石子,柔柔地親吻翠葉。

在砰然開放的同時,出現了一種清婉、迷離的聲音,溫馨中透著一股子細膩,猶如空中搖擺的風鈴。佇立在雨中,任憑雨水打濕秀發,飄在身上,體味到的是一種莫大的快感。

中雨是一條條剪不斷的絲線,縱橫交織成薄紗,籠罩著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