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鐵幕(1 / 3)

歐洲戰爭匆忙結束。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英國人,在巴黎,俄、德、奧地利、奧斯曼四國正式了簽署了投降的條約,隻是這一切,卻全部是背著新國簽署的。

英國宣布對俄國、奧斯曼、奧地利三國不予追究戰爭責任,可是對德國,卻因為法國的壓力,對德國進行了苛刻的削弱。

法國為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製權以補償自身損失。法**隊迅速控製了魯爾工業區的重要城市如蓋爾森基興等,造成大批居民無家可歸,同時法國將該地出產的煤通過鐵路運至法國。

法國人的觀點是,德國必須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進行戰爭賠償,將其軍力削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象征性的懲罰德**國主義以使德國再也不能恢複到戰前的政治格局,當眾處死德國皇帝。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法國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製德國的進出口貿易。

至於英國則不同了,因此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措施上較法國為輕。英國內閣認識到。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陸的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但英國讚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線。

同時英國人清醒的意識到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激起德國強烈的複仇心理,這對爭取長期的和平局麵不利。因此,英國的主張可歸為如下幾點: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以加強英國;削弱德**力至較低水平;德國進行戰爭賠償但不可過分以免激起德國的複仇心理;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不過最後還是法國人占了上風,因為時局發生了變數,新國的崛起已經令英國感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他必須籠絡法國人一致對新國進行遏製。

報刊迅速將和談的內容宣布出去,大戰戰事絕大部分發生在法國,法國因此遭受了重大損失,但法國政策仍過分激進,對德國過分苛刻。而且條約是勝利者強加於失敗者的和平,是對德國的一種羞辱。這是德國人的觀點。當德國了解到條約內容後,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似乎德國並未意識到他們對發動戰爭負有責任而且他們已經戰敗,起初德國政府拒絕接受條約,德國海軍以自沉艦艇的方式表達對條約的不滿。

德國人宣稱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將戰勝了德國的法國比作與在布匿戰爭中戰勝了迦太基並將其徹底摧毀的羅馬帝國。

不過最後,德國人還是接受了這個條件,他們已經無力再戰了,德皇不得已出走荷蘭,而一個新的政府也開始建立起來,這個政府的建立完全是出於法國的意願建立的,采取的是共和製,臨時政府也已經有了框架,德國國內雖有眾多的不滿,卻不得不接受了這個屈辱的決定。

而英法對俄、奧斯曼、奧匈的縱容其用意就是完全的針對的新國了。這一次他們單獨媾和,並沒有通知新國,這已經意味著一個新的世界局勢已經開始,新國已經失去了控製,英法最大的敵人從德俄聯盟轉化為新國,因而,盡量的保存這三國的實力抵抗新軍尤為必要。

很快,一個新的和約也在締結,英、法、德、意、西班牙、奧匈、奧斯曼、俄八國締結聯盟,聯盟的宗旨在於維持歐洲不受侵犯,一國有事,其餘各國必須幹涉,這項被世人稱之為白色聯盟開始建立。

隨後,英國在國聯又要求讓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奧匈、奧斯曼加入,並且解除美國的貿易限製,以保證貿易自由。

這個消息迅速的轟動世界,在新國,自然是一片聲討,英法背著新國締結和約,可以算是棄新國的利益於不顧,報紙之中多是宣戰的聲音。不過內閣卻出奇的冷靜,一點聲息也沒有透露出來。

吳辰在李鴻章的辦公室裏,看著各國的報紙,隨後將報紙拋在辦公桌上,望著李鴻章和張謇道:“二位以為新國該采取什麼態度?”

李鴻章道:“向八國開戰恐怕勝算不大,就算勉強得勝,也得不償失,不若新國暫時隱忍。”

吳辰徐徐頜首,新國的實力確實淩駕於各國之上,尤其是陸軍方麵,若是西進,恐怕可以一直攻至萊茵河西岸,正如李鴻章所說,得不償失才是重要的,在損失巨大利益的前提下去挑釁世界所有工業國,顯然是非常愚蠢的事。他望向張謇道:“張先生怎麼看?”

張謇道:“拿下奧斯曼得到黑海和地中海的出海口最為關鍵,如此,我們才可以進退自如,拿下它,再祈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