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建設一個道德的世界
【原文】
善建者①不拔,善抱者②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③,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④,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釋】
①善建者:最良久的建樹(是指思想造詣)。
②善抱者:最穩妥的擁有(是指精神成果)。
③修之身:修養其身,即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
④以身觀身:憑一個人的德行可以看出他的身心是否健康。
【譯文】
善於建樹的人,(其建樹的東西)不可拔除;善於抱持的人,(他抱持的東西)不會脫落。(如果一個人既能建樹事業,又能抱持事業),子孫便會因此而祭祀不絕。修德於一身,他的“德”就可以純真;修德於一家,他的“德”就會遊刃有餘;修德於一鄉,他的“德”就會增長;修德於一國,他的“德”就廣大;修德於天下,他的“德”便會普遍得到認同。(修德要推己及人、見微知著。)所以從自己本身的情形去觀照別的人;從自己一家的情形去觀照別人家的情形;從自己一鄉的情況去觀照其他鄉的情況;從自己一國的情形去觀照別的國家的情形;從目前天下的狀況,觀照將來天下的狀況。我靠什麼來了解天下這樣的現實呢?就是用的這個道理。
【評析】
本章說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一句是從一身講到天下。讀此句,使人不自覺地想起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謂“八條目”。這也是從一身講到天下。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問題上並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這相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認為立身處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後一些的莊子也說,“道之真,以治身,其餘緒,以為國”。所謂為家為國,應該是充實自我、修持自我以後的自然發展;而儒家則是有目的性地去執行,即一為自然的,一為自持的,這則是儒、道之間的不同點。
【解讀】
至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之道在於養性,在於養生,在於加深修為,在於覺悟,在於回歸自性。修道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達世出世間法或明悟世出世間法。世間為這一瞬間,世出為下一瞬間。知曉現在將來,那自己活的自然就不會迷茫。一直踩著現實的大道走,那現實從何處而來?現實從虛妄來。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本。國民向以權效國者看齊,以權效國者向聖賢看齊,聖賢又向人性大道看齊。向人性大道看齊就能看出其它事物的實質,看出其它事物的實質後就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進行正確的行為。正因為如此,所以人生活不迷茫,並知曉天下的狀況。抓住機會,解決問題,成功也不亞於功成。
【故事】
範仲淹處處以禮為重
宋代禮儀文化在範仲淹身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他為人處世以禮為重,為世人所稱道。
範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不僅教育兒子怎樣以仁義之心接人待物,更是身體力行,禮待學人,虛心學習。在國家問題上,他更加重禮尊禮,表現了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為重的襟懷。
範仲淹注重禮節,常常對孩子進行如何接人待物的教育。他給兒子取名叫範純仁,寓意就是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夠為別人著想,仁義待人。範純仁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許,成年後自然而然地常常鼓舞自己,並督促自己這樣做。
有一次,範仲淹跟範純仁說,讓他把500鬥麥子從京城運到江蘇。範純仁在途中遇到了父親的老朋友,父親故友說他家裏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還有女兒都還沒有嫁出去,生活狀況比較窘迫。
範純仁聽完了,馬上就把500鬥麥子賣掉,把這些錢送給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範純仁想,幫人要幫到底。所以,他當場把運麥子的船也賣了,最後才湊夠了錢。
範純仁處理完之後,回京城見父親,報告他在途中的情況。範仲淹得知麥子被賣掉,立刻對兒子說道:“為什麼不把麥船送給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