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1 / 3)

第三十三章

人而無信

或①謂孔子曰:“子奚②不為政?”子曰:“《書》③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④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⑤,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⑥,小車無軏⑦,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①或:有人。不定代詞。

②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什麼”。

③《書》:指《尚書》。

④施:施行。

⑤信: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⑥輗:古代大車車轅前麵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⑦軏:古代小車車轅前麵橫木上的木銷子。小車指馬車。沒有和,車就不能走。

【解釋】

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在家裏施行,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小車沒有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故事】

銳意進取的秦漢文化

先秦自強不息、奮鬥不已的頑強精神,在秦漢時期得以延續,這就是秦漢精神。它發揚光大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傳統理念,以群體的方式,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發揮到極致。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沒有貪圖安逸享受,他依然雄心勃勃,東奔西跑,不停地出巡各地,以至於後來病死在出巡的途中。

據說,秦始皇出巡的動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有人告訴他“東南有天子氣”。對於他來說,這就意味著另一個“天子”隱藏在世上,對秦帝國江山構成了威脅,他出巡就是要壓住這一帶的“天子氣”。

當時的占星家說“天子氣”盤踞在金陵之野。秦始皇東遊至此,便動手整治金陵的地脈山形。他派人翻江倒海,造湖挖山。凡看起來有點氣勢的山峰統統削平。

有人對他說,一些稀世的美玉珍寶能抵擋王者之氣。他就不惜代價去金陵附近埋下了許多珍寶,並將金陵改名為“秣陵”。

據說,後世的人曾經在金陵掘得一個銅匣,長2.7尺,匣蓋是用琉璃製成的,上麵裝飾以雲母。匣中裝著白玉如意。手柄部位刻著螭虎文蠅及蟬等圖案。這就是秦始皇當年埋下的東西。

據說秦始皇在出巡時得到這樣一個消息,說是大禹的九鼎在泗水出現了。九鼎曆來是權力和威望的代名詞。這鼎是周顯王時沉於江水之中的。秦始皇認為,鼎在此時出現,足以證明自己的德行不亞於三皇五帝。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遊至彭城,齋戒祭祀之後,派數千名潛水的人入泗水尋鼎。但是,找了許久也不見鼎的蹤影。

這時有人說,九鼎乃神物,不願見秦始皇,便藏了起來;還有人說,鼎確實在泗水出現過,並有人看見,有一根繩索將鼎係著,在水波中時隱時現。後來,有一條龍大約知道秦始皇要撈鼎,就咬斷了係鼎的繩索,九鼎從此就不再出現了。

秦始皇沒撈著鼎很是沮喪,輾轉向南,來到了洞庭湖。在渡湘水時,遇上了大風,忽而狂濤洶湧,波浪衝天。秦始皇無法渡水,以為是神靈有意和自己過不去,便問左右道:“這裏敬的是什麼神?”

隨從的一位博士答道:“聽說是堯之女,名娥皇、女英,死於此地,封為湘水之神,今興風作浪,大約是她們發泄幽怨的緣故吧!”

秦始皇本來就不高興,不聽則已,一聽勃然大怒,下令發3000名刑徒來到洞庭湖畔的湘山,遍伐山上樹木。又令放火燒山,使湘山不留一草一木。

其實,古往今來,湘神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善良忠貞的美好形象。湘神是帝堯的兩個女兒,姐妹兩人同時嫁給舜帝做妃子。

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她們千裏尋夫不遇,姐妹倆悲慟欲絕,泣淚成血,不久便憂患而死。她們的哭聲感動了天地鬼神,淚水灑在竹子上,就留下了永生永世消失不了的斑痕,後世稱之為“湘妃竹”。

後來,秦始皇學著做神仙,認定自己已有一定神功,便在君山的石壁上刻了幾顆大印以封湘山,試圖鎮住湘神,使之永世不得興風作浪。

時至今日,尚有兩枚石刻的大印,保留在嶽陽市君山麵臨洞庭湖的絕壁之上,印有篆體陰刻“永封”兩字。石印各長1.2米,寬0.8米,字跡蒼勁有力。

秦始皇這種不畏天命、敢於向神靈挑戰的精神,正是雄偉的萬裏長城、阿房宮、十二金銅巨像、力士孟賁像的思想基礎,也就是排列齊整、聲威雄壯的秦陵俑馬所要表現的精神。

秦陵俑馬從整體上看,也許遠不及後世那樣精巧、細膩,而以拙重、粗獷為特色,然而正是這種“客觀簡樸性”,成為了秦漢時期文化精神的象征。

這個雕塑的風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這一時期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強烈的開拓,征服欲望的形象寫照。它繼承了遠古以來,華夏民族所表現出來的注重人力,與自然抗爭的崇高精神。

至漢代,漢高祖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邁、蒼勁的詩句表明,漢代文化精神就是在秦代激越、高亢的基調裏行進的。

漢代初期曾一度流行的所謂“黃老之學”,但這種主柔守雌的思想並非西漢王朝的真意,而是為了適應當時形勢的權宜之計,“無為”是策略,為的是大有所為。普遍的尚武,也是積極進取精神的表現之一。

從漢武帝劉徹開始,羽翼豐滿,國力強盛,於是便抗擊匈奴、交通西域,創立了不朽業績。秦漢時期的文化精神恰當地表現了征服自然,征服物質世界,開拓空間,占據空間的時代。

事實上,如果沿著秦漢文化精神中的陽剛之氣追溯下去,就會發現早在遠古神話裏,就體現出了我們民族在早期的那種大氣磅礴,與自然抗爭以求生存的文化精神。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追日”、“愚公移山”、“後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就是最好的說明。

總之,秦漢時期的文化精神是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的。這種精神也正是《周易》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荀子》裏“製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現實中的表現。

司馬遷身殘誌堅著史

秦漢時期以群體方式演繹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不僅包括秦始皇、漢武帝這樣的帝王,還包括像司馬遷這樣的意誌堅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