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裏,我便有些驚訝,這個名叫張益龍的青年看到我這表情,估計也是見習慣了,沒有太在意,因為活這麼長時間的,除了樹和建築物這些東西,還真沒有什麼活物,都說千年王八萬年年龜,但是最多也就發現幾百年的。
張益龍沒有在意我的疑問接著說:“當然,我們中國也有不少的地方發生過挖出蛇和事,說有的蛇已經有七八米長,大約活了一百多年,這事可能也是有的,但如果蛇身上能長出那麼大的鱗片,這體形肯定比那照片中的大的多,最起碼有兩到三米的直徑,長就很難說了,但保守估計也得有將十米長吧。就算是當年存在的綠森蚺,也不夠這體形,隻有兩種蛇有符合這種條件。”
張益龍說著,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看那書卷起的書頁,我想應該是經常翻弄的,我接過來,這書全是圖片類的,上麵就介紹了幾種遠古時期的巨蛇和蟒類。我邊看張益龍邊說,這樣我就更有了直觀的印象。
張益龍給我翻出了幾頁,指著上麵的圖片說:“一種就是這種蛇,名字叫恐蛇,和恐龍是一個時期的動物,也和恐龍爭過天下,但是很可惜早於恐龍滅絕,還有一種就是後麵的泰坦蟒。它生活在5800萬年前,而這種蟒的生存環境,都不符合現在這種地球的環境了,但也隻有這兩種蟒符合這鱗片的特征。”
張益龍說完,看著我歎了口氣:“所以,我隻能承認這或許是人們沒有發現的一個新物種,如果這解釋還不能讓自己滿意,那真的如他們所說,這就是龍鱗了。”
看著書頁上的圖片,各種各樣的蛇類讓我感覺到惡心和懼怕,不由的就合上了書,聽張益龍說到這裏,我就問:“那你肯定也做了別的研究吧,那結果如何呢?”
張益龍盯著我的眼:“確實如你所說,我經過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去研究中國各種各樣的龍,還真就發現了一些線索,其實中有三種傳說中的龍,從各種雜誌和圖畫上看到,那鱗片基本上和這個相似,一種是虺,這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張益龍隨說著,就抽出書架中另一本書,專門介紹各種龍的,上麵不光配有圖片,還有文字,而他說的這些話,全是從書上一字不錯的背下來的,他這腦子還真是夠靈光的,要是我,可是記不住那麼多。
我看著書的內容,上麵說龍有十多種,我重點就看了他說的那幾種龍的注釋:虯(qiú):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注釋:“有角曰虯,無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之句。
蟠螭(pánchī):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裏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看這些東西,著實讓我費了半天的勁,龍的種類太多,而且全是各人任理解想像畫出來的,如果單純的光看字麵,是想像不出什麼東西來。那畫也是各種各樣,有帶足和不帶足的,有各種顏色的,更有像是蛇的圖片,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也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屬於龍圖騰文化初期的產物,就是沒有形象之前的龍而已,這不能證明什麼東西。
我向張益龍說了我的看法後,張益龍對於我說的倒是挺滿意,他點了點頭對說我:“其實剛才一見你麵,我就感覺你不像是普通人,而且聽了我的這些話,能感覺出來你對那怪物有很強的**想要了解,其實近幾年,我有了一個新的了解,在我們這些人當中,有一些人,做著一些無人想像到的工作,而其中更會發生和遇到一些常人無法想像到的事,我一個朋友正好也是做這個的,他跟我講過一件事,就是他工作時發生時的,你要不要聽聽?”
聽他說的這麼不明不白,我好奇心大勝,常人無法想像到的工作,難道是?張益龍見我也是心頭正盛,便說:“我朋友做的是盜墓!而我想說的,是一種墓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