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王安石視梅花為鬥士

與蘇軾同樣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他對梅花也有著難解的情懷。王安石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更是一名政治家,他的變法提議是我國曆史上,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

當時的王安石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並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以強兵。但是由於並未處理好具體實行的問題以及與反對者的關係,於是隻能長期與變法反對者間長期反複地進行爭鬥。

與閑逸的林逋和豪放的蘇軾不同,王安石是個出了名的怪脾氣,他性格又直又硬,做事急躁而缺乏耐心,認準了一條路就不回頭,容不下別人的半點意見,因此他被人稱作“拗相公”。雖然他的變法是出於好意,最後結局還是以失敗告終了。

王安石怪得很可愛,他對自己所堅持的事情有一種孩童般執拗,即使得罪再多人,與再多人格格不入,他也在所不惜,這樣的性格和在冬天獨自盛開的梅花簡直極為相似。

在這樣一位政治家眼裏,梅花不是靜立於園中的紅顏知己,也不是和自己相濡以沫的絕代佳人,而是和自己一樣雖不得誌卻仍然堅韌不拔的鬥士。

有一天,年過半百的王安石在家中鬱悶地踱來踱去。當時的他,已經曆了兩次辭去宰相之職再兩次複任了,推行新法遇到的阻力和反對聲讓他簡直心力交瘁。對於這樣一個做事堅定又十分固執的改革者來說,當時的前途是十分渺茫。

王安石不想再次放棄,也不願意再一氣之下直接拂袖而去,但他對政治早已心灰意懶了。對於他來說,自己猶如籠中之獸,變法就像困獸猶鬥,可能新主張會再一次被推翻,也可能這最後一次就會成功。

歎了一口氣,王安石把目光向花園中投去。他看見自家園中的牆角處,被雪覆蓋的枯寂土壤上,有一棵花樹仍然煥發著勃勃生機,那紛飛的雪花也沒能掩住潤澤的棕色樹幹,斷枝處還有新抽出的嫩芽。但奇怪的是,這棵樹似乎空蕩蕩的,沒有花朵也沒有果實。

王安石按捺不住,披了件衣服就匆匆走出門去查看。庭院之中寒風陣陣,那棵植物卻依然挺立,小小的身軀卻有著十足的硬氣,才一人多高的細長枝條,在風雪中有著巍巍然泰山般的霸氣,看上去既好笑,又讓人心生敬佩。

王安石湊近了一點看,還是沒有半點頭緒。滿樹枝都是團團積雪,望上去是一樹的雪白,沒有一絲花朵果實的影子。

“花匠往我院子裏種的這是什麼東西呢?”王安石有點納悶地想。

這時,寒風又起。王安石猛然聞到一陣清香。他恍然大悟,更仔細地望向樹上的朵朵積雪。果然,是白色的梅花。

看著被風吹得微微顫動卻依舊傲立、綻放清香的雪中梅花,王安石想到了自己所處的極為相似的孤立無援的處境。

王安石深知,白梅花雖酷似積雪,卻不能和積雪混為一談。積雪始終會掉落枝頭,在地上堆積,最終也不過或被陽光所消逝,或化成一灘泥水而已。

王安石知道,白梅花雖然有著無瑕美玉般的冰清玉潔,卻永遠不會被陽光消逝,或被寒風所動搖,即使看上去酷似積雪,但是,淡雅香味總會讓明眼人把它們區別開來的。感慨之下,王安石寫下了一首詩: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讚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魅力。

當時年過半百的王安石,在北宋時期極端複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卻得不到支持,他的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因此深得王安石的心意。

是的,梅花千姿百態,溫柔嬌媚,卻能盛開在風雪之中。每到寒冬,梅花便如頑皮仙女,悄然飄落,在風雪之中,她們的嬌媚別有韻致。含苞的嬌羞欲語,脈脈含情;乍綻的瀟灑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輕搖。

梅花有的嬌小玲瓏,憨態可掬,像初生嬰孩般可親;有的青春洋溢,熱情奔放,似亭亭玉立少女般可愛;有的超凡脫俗,端莊大方,如持重貴婦般可敬。她們或仰、或傾、或倚、或思、或語、或舞、或倚戲秋風,或笑傲冰雪、或昂首遠眺,奇姿異態紛呈,簡直美不勝收。

梅花嬌美卻不柔弱,清香卻不俗媚,不與百花爭時光,不和群芳鬥豔麗,這種高風亮節也吸引著自古以來的很多詩詞大家對她們的盛讚,因為他們從梅花身上看到了不爭世俗、不媚君王的自己影子。這樣說來,梅花整個被擬人化了,又被賦予了高潔品質。

不受苦中苦,難得甜中甜。

不打不成交。

不打不成相識。

不打扮,不漂亮;打打扮扮賽嬋娟。

不打落水狗,提防咬一口。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不當懶漢,能吃飽飯。

不當和尚,不曉得頭冷。

不拿秤,怎知斤和兩。

不怕不識貨,隻要貨比貨。

不識銀色不算病,不識人色算大病。

不識好人心,狗咬呂洞賓。

不識字像瞎子,識了字添本事。

不理不答,叫化沒法。

不冷不熱,不成世界;不熱不冷,不成年景。

不進山門不受戒。

不進深山,難遇老虎;不做事情,難犯錯誤。

不殺楊廣不煞戲,殺了楊廣沒戲唱。

不講不笑,不成家教;不講不笑,不成世道。

不入龜門,不生鱉氣。

不懂裝懂,永世飯桶。

不懂遠近厚薄,不識眉眼高低。

不幫和尚,不幫尼姑。

不畏官軍,但畏糧屯。

不服天管服人管。

不幹不淨,吃了沒病。

不恨自己繩短,隻怨別人井深。

不幹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不管自己頭上雪,盡管他人瓦上霜。

不管鬥,隻管升。

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不管你有罪無罪,隻怕瘟官朱筆一揮。

不說不笑,閻王不要。

多種多樣的民間閻王

那是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後的漢桓帝、漢靈帝時期,關於佛教的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那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我國,如從安息國而來的安世高、安玄,從月氏國而來的支婁迦讖、支曜,從天竺而來得竺佛朔,從康居國而來康孟詳,使中原的佛事活動逐漸興盛起來。

在佛教中,閻王也稱閻羅王,或稱閻羅大王、閻魔王。閻魔即琰摩、琰摩羅,意譯為“縛”,縛有罪之人也,原來是古印度神話中管理陰間的天王。

佛教興起後,我國吸收了閻羅,將它作為佛教的鬼王。唐代和尚慧琳《一切經音義》卷5說,閻羅王又稱平等王,主司生死罪福之業,管理八熱八寒地獄及其他附屬的小地獄,率領地獄、餓鬼、畜、人、天等五道之中的鬼卒,追捕罪人,判斷罪惡等。

佛教傳入我國後,佛教中的一些神被民間信仰加以改造後吸收和采納。後來,隨著道教的進一步興起,閻王的信仰與我國本土宗教道教信仰相互影響,演變出具有漢化色彩的十殿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