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chūn

春暖花開,瑞雪豐年。

春天的牡丹不如冬天的鬆柏。

堪稱花中女王的牡丹

牡丹原產於我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曆史。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

人們最早是從藥用價值認識了牡丹。1972年,考古學家們在甘肅武威發現的東漢早期壙墓醫簡中,有用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處方,是已有資料中有關牡丹的最早文字記載。

牡丹名字來自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

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莖,故謂“牡”,其花紅故謂“丹”。

牡丹端莊豔麗,雍容華貴,但卻並不是俗媚無傲骨的花朵。傳說唐代女皇武則天曾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

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百花本來都是該按季節開放的,各有各的時節,這是規律。但武則天的詔書卻要求百花在第二天的同一個時辰一齊開放,顯然是不合常理的。

百花們雖然無奈,卻都因為懼怕武則天而妥協了。隻有牡丹不懼武則天,下定心思遵守時令,抗旨不開。武則天見狀後勃然大怒,將牡丹貶到了洛陽。

但百姓都愛戴牡丹的正直和剛強,牡丹在洛陽極受歡迎,開放得也異常嬌豔,有“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這下更激怒了武則天,她又下令燒死牡丹。可牡丹的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反而開得更豔麗。

牡丹的品種不同,在形狀、顏色等方麵均有差異,形態百出,各有特征。大體上有圓錐形、珍珠型、扁圓型、長錐型、鷹咀型等,顏色也有青綠、黃綠、土紅、土黃、銀灰、棕褐和不同程度的紫紅等色,另外還有花色和混合色,十分奪目。

唐代詩人皮日休曾作詩讚美牡丹說: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牡丹中有一個品種叫“劉師閣”,這個品種的名稱和來曆都起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隋代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東,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名叫劉家館。

劉家是個書香門第,家中有一個美麗天真的少女,自幼女紅嫻熟,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備受親鄰的喜歡。隨後,劉家的主人過世,這位劉家小姐就投奔了在長安做官的哥嫂。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隋亡後劉家小姐的哥嫂也相繼離世了,獨留她孤零零一人。劉家小姐無處可去,又孤苦無依,痛失親人的她選擇了出家做尼姑,以圖心安。

決定出家時,劉家小姐將原來自家院裏親手種植的白牡丹帶到了庵中,以表獻身佛教、潔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照顧下,這株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

最妙的是,這株牡丹居然極有靈氣,如人一般。它的花身千朵,花大盈尺,白色的花瓣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的肌膚,童子的玉麵,這種風姿令觀者無不讚其美,如癡如醉。

從此,每逢四月,就有很多佛教信徒來到劉家小姐出家的尼姑庵這裏拜佛觀花,且以花獻佛為樂,因此那家尼姑庵的香火很旺,白牡丹也被更多人所喜愛。

因為這株牡丹花原本出自劉家的家宅裏麵,也就是“劉氏居之閣下”,因此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 後來,這個牡丹品種又傳到四川天彭、山東菏澤等地,芳香遠播。

牡丹還有一個品種,花瓣四片,外方一對紅色,內部一對白色,伸出花瓣之外,頗似荷包形。因葉似牡丹葉,花朵像荷包,因此名叫“荷包牡丹”。這個品種的牡丹背後也有著一段古老的傳說。

這個傳說仍然是關於汝州的廟下鎮。古時候的廟下群山環繞,景色宜人,當地還有一個十分獨特而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繡著鴛鴦的荷包。

因為鴛鴦寓意的是美滿的婚姻和恩愛的夫妻,所以這個荷包很重要,如果女方不能親手為男方送上,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裏過門的大姐們代繡一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

廟下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齡18,心靈手巧,天生聰慧,尤其是繡花織布的技藝精湛。她繡在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麵,可見其功夫之深。

來向玉女提親的人家很多,媒婆都快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了。原來,玉女自有鍾情的男子,家裏也默認了。可惜,小夥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

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繡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並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長在了牡丹花上,就變成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牡丹因為寓意著“花開富貴”,因此在曆朝曆代都極受歡迎。唐代時,以洛陽為東都,宮廷寺觀、富豪宅院以及民間種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據唐代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裏記載:

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東都尊賢坊田令宅,中門內有紫牡丹成樹,發花千朵。

唐代詩人輩出,據說,《全唐詩》就有牡丹詩500餘首。這些詩描繪牡丹花姿、記述牡丹風俗、抒發賞花人感受,各領風騷。

春天糞滿缸,秋天穀滿倉。

春天消滅一隻蠅,夏秋疾病少流行。

春天種下秋天收,平時積下急時用。

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葉落遲。

春風滿麵皆朋友,急難之時無一人。

春蠶做繭自縛。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春要暖,秋要凍,一年四季不害病。

春夏風勢輕,舟船最可行。

春臭夏虱冬不眠。

春官好做,秋官難當。

春困夏乏秋打盹。

春暖秋凍,到老不生病。

春風著人不著火。

chún

唇是軟的,話是轉的。

唇亡齒寒。唇亡齒寒

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晉侯複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上麵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用之形容利害休戚相關。這是“唇亡齒寒”這個典故的最早文字記載。

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想一舉消滅自己周圍相對弱小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晉國的國君晉獻公與大臣們商量,大臣們建議:虢國和虞國相互依存,並而去之,困難太大。最好借口攻打虢國,向虞國的國君虞公借道,這樣就可以今日“取虢”而明日“取虞”,一箭雙雕。晉獻公一聽,覺得這個計謀雖然很好,但不知道虞公肯不肯借道!大臣荀息說,虞公這個人很貪財物,如果你送上美玉良馬,虞公不會不答應的。這良馬和美玉,是晉獻公最珍愛的兩件寶貝,晉獻公很是有點舍不得。荀息又進言道:“等滅了虢國和虞國,這些寶貝還不都是你的。隻不過是暫放在他那裏罷了。”

荀息終於說服了晉獻公,帶上良馬美玉出使虞國。虞公一見這麼好的寶貝,頓時眉開眼笑,答應借道給晉國。

虞國有個大臣,叫宮之奇,趕忙向虞公勸道:“俗話說‘唇亡齒寒’,失去了嘴唇,牙齒也就難保了。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虞國也就跟著完了。借道是萬萬不行的。”

貪財的虞公根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諫,收下了良馬、美玉,讓晉兵借道攻打虢國。宮之奇見虞公執迷不悟,仰天長歎,為了避免戰亂,隻好帶著家眷離開了虞國。

晉軍通過虞國,直接攻打虢國都城。虢軍根本就沒想到晉軍會從虞國那邊打過來,一時措手不及,虢國一下子就被晉軍滅亡了。

晉軍滅掉了虢國,從原路回師,虞公親自到城外迎接晉軍,慶賀勝利。晉軍趁其不備,蜂擁而上,將虞公及其大臣統統捉住,並搜出當初進獻的良馬、美玉。虞公,懊悔當初不聽宮之奇“唇亡齒寒”的勸告,但哪裏還來得及呢!

虞國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居然拋棄了虢國這個戰略夥伴,最終自食亡國之恨,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1949年,當新中國剛剛從廢墟中站起來,百業待興之時,朝鮮戰爭爆發,戰火迅速燒到了鴨綠江邊,我國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要不要出兵參戰?據說,在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引用了“唇亡齒寒”這個典故,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抉擇。

純鋼折不彎,真理駁不倒。

cí

雌馬不上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慈悲太過當作惡。

慈悲生禍害。

慈母手中錢,遊子身上衣。

cǐ

此處不留人,還有留人處。

此處無緣,他鄉再化。

此地無朱砂,紅土也為貴。

此地無銀三百兩。

cì

刺柴好燒刺戳手,山歌好唱難開口。

cōnɡ

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齊頸,要人提醒。

聰明用於正路,愈聰明愈好;聰明用於邪路,愈聰明愈糟。

聰明乃是苦功夫。

聰明不在於相貌,而在於頭腦。

聰明在耳目,富貴在手腳。

聰明靠學習,天才靠積累。

聰明不學失敗,拙性苦練成功。

聰明裝不得,小孩慣不得,謊話講不得,莊稼荒不得。

聰明人用工作說話,大傻瓜用舌頭吹牛。

聰明人用口說話,凶狠人用嘴撞人。

聰明人辦事先想困難後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