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
虎生一子攔了路,耗子一窩喂了貓。
虎死不落淚。
虎惡狼惡沒猴惡。
hù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護根草,長到老。
護瘡護的一包膿。
護鼻涕,成膿根。互助如過節,合作如過年。
互助石成玉,合作土變金。
互助互助,窮能變富。
互助家業興,分家三年生。
huā
花盆栽不出萬年鬆,豬圈跑不出千裏馬。
花有謝時,筵有散時。
花香不在多,做事不在說。
花在牆內,香在牆外。
花開花謝年年有,人老何曾轉少年。
花無長紅,月無長圓。
花裏挑花,挑得眼花。
花香要風吹,好事要人傳。
花錢容易掙時難。
花無百日紅。
花言巧語頂不了錢,山珍海味少不了鹽。
花籃提水難保留,竹籃打水一場空。
花配花,柳配柳;破糞箕,配笤帚。
花花轎子抬死人,花花言語哄死人,花花世界看死人。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花下藕,胎下韭,新來媳婦幹撇酒。
花兒逢春猶再發,人無兩世在陽間。
花鮮要落,鬆老常青。
曆代畫家畫鬆畫精神
在我國傳統“文人畫”中,鬆、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取鬆、竹、梅都可傲淩風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現卓越的人格品質和氣節。
鬆生長在高原、平地、山間、石縫,無論春夏秋冬,它都保持著常年青翠,有一種剛毅、頑強的精神,鼓舞著人們對生活的信心,也表示著延年益壽的品位。因此,大多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多配置鬆樹來表現畫麵的意境與意義。
鬆樹早在唐代畫聖吳道子時,就常被畫在壁障上。古人畫鬆多以鬆石點綴山水,在唐代山水畫中已形成了一種風氣,並出現了很多著名鬆石山水畫家,他們把鬆石作為山水一部分,刻意加工,使畫麵呈現出“妙之至極”的韻致。
唐代畫家張璪畫鬆,很能用筆法,“常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淩風雨,槎牙之形,鱗皴之狀,隨意縱橫,應手間出,生枝則潤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特別是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更是被曆代的藝術家所折服,成為我國畫論中的千古玉律。
五代後梁的荊浩,號稱“太行山鬆”。他隱居於太行山的“洪穀”,一麵“耕而食之”,一麵深入觀察大自然,那“翔鱗乘空”、“欲附雲漢”的古鬆,使他倍感驚訝,常常“攜筆複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他畫出了數萬棵鬆樹方悟出了真諦。
荊浩的《鬆壑會琴圖》,用斧劈皴畫出前景的山石,用細致筆法描繪前景的鬆柏,樹下站立兩位久違的朋友,其中一位似乎正為遠道而來的朋友感到高興。
在他們右邊有一處房舍,左邊有一條小河緩緩流過,上架一橋,一位童子正肩背古琴慢慢走過來。順著河水向畫上端看,觀者會看到陡峭的山峰和被霧氣籠罩的鬆林。
五代宋初有位著名畫家叫巨然,他有名畫《萬壑鬆風圖》。此圖繪江南煙嵐鬆濤,礬頭重疊。深穀裏清泉奔湧,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鬆林,“豐”字形的鬆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麵而來。溝壑裏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裏留下人間煙火。
作者構圖與其他山水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著的鬆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一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
北宋有位著名畫家叫李成,他的傳世精品《寒林平野圖》,圖繪蕭瑟的隆冬平野中,長鬆亭立,古柏蒼虯,枝幹交柯,老根盤結,河道曲折,似冰凍凝固,煙靄空蒙而至天際。
這正是李成最擅長表現的場景。宋人用的絹,極宜於勾線。李成用硬筆銳鋒,在絹上勾畫的鬆針、粗幹細枝、土坡石廓,線條瘦硬堅韌,即使不染墨,也神完氣足。所以他的畫,僅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給人以一種秀潤淡雅的享受。
李成還有一幅《喬鬆平遠圖》,表現了冬日寒冽窠石坡陀上挺然生長著的長鬆老樹,背後映襯平川遠山,坡石壯如雲頭,送針細利,筆墨清潤。
南宋著名畫家李唐有《萬壑鬆風圖》,畫麵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雲繚繞,清嵐浮動。從山麓至山巔,鬆林高密,鬱鬱蔥蔥。山腳下亂石珠連,水流奔湧。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麵而來,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
南宋著名畫家馬遠有《歲寒三友圖》,畫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麵上高峰突兀,喬鬆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
馬遠還有《倚鬆圖》,表現了文人寄情山水、撫琴賦詩、暢抒情懷、怡然自樂的畫作。在尺幅大小的畫麵上,把一老一少兩人安排在鬆姿奇特、湖光波動、遠山綿延的自然環境中。他們或許是行走在歸途中,倦時倚鬆稍作小憩。書童站在前麵,上身著淺藍色長布衣,下身穿白色褲子,雙手抱著用布裹著的琴,兩眼炯炯有神地欣賞著周圍的景色,流露出一股天真無邪的稚氣。
書童衣紋簡潔流暢,形象生動自然。鬆樹後麵,一位文人雅士倚鬆而立,左臂彎曲著靠在鬆樹上,右臂自然下垂,作休息狀。頭部微側,兩眼凝視著波光蕩漾的湖水,若有所思。
南宋著名畫家馬麟有《靜聽鬆風圖》,繪有二樹高鬆迎風,其樹並不寫頂、腳。枝幹虯勁奇趣,枝葉飄灑,一老人悠然坐於鬆下,似聽風冥想,有道骨仙風之氣質,神氣舒暢。
元代著名畫家吳鎮有《雙鬆圖》,畫中雙樹擎天而立,樹後有一條蜿蜒的溪流漸漸地向後推延,幾戶房舍坐落在岸邊,空間深邃。全作筆力雄勁,墨氣沈厚,有一種平淡天真的韻致。
元代著名畫家朱德潤有《林下鳴琴圖》、《鬆溪釣艇圖》等畫鬆之圖。《鬆溪釣艇圖》中坡石間一株古鬆傍岸,老幹盤屈勢若虯龍。鬆旁雜樹、小草相襯。鬆前湖麵空曠浩渺,遠山一抹,遙接天際。一葉輕舟載三人緩行於湖中,打破了畫麵沉寂。圖中鬆樹用筆尖勁爽利,坡石皴法婉和溫潤,濃淡有致。人物用白描法,筆簡神完。
元代是一個充滿抗爭的時代,因此畫鬆的圖特別多。主要有唐棣的《霜浦歸漁圖》、倪瓚的《幽澗寒鬆圖》、王蒙的《春山讀書圖》、張舜谘的《鷹檜圖軸》等。
明代的許多著名畫家都曾畫過鬆樹,主要有戴進的
《墨鬆圖》和《長鬆五鹿圖》、朱瞻基的《萬年鬆圖》、沈周的《蒼鬆片石圖》、明陳淳的《鬆石萱花圖》、唐寅的《山路鬆聲圖》和《鬆蔭高士圖》、文徵明的《古木寒泉圖》和《鬆岩觀瀑圖》、仇英的《東林圖》和《鬆溪高士圖》以及《鬆溪論畫圖》、董其昌的《九夏鬆峰圖》和《踈鬆遠岫圖》等。
其中唐寅著名的《鬆崖別業圖》畫心高32厘米,長124厘米,水墨紙本設色,圖中遠山如黛,淅瀝雨後,山崖下結廬山間,蒼鬆掩映,坐擁翠竹,堂前侍童,一煮茗,一端茶,主人側臥在河邊草亭中,凝思苦吟。
唐寅著名的《山路鬆聲圖》層岩邃壑,飛瀑流泉。山腰蒼鬆蔥鬱,虯枝老幹,掩映畫麵。山下平湖一灣,清澈見底。一條崎嶇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澗,以增加畫麵的幽深感。一隱者憑眺倚欄,靜聽鬆風,侍者囊琴隨後。
清代也是一個充滿抗爭的時代,畫家借鬆表現時代的精神,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畫鬆圖。主要有王鑒的《長鬆仙館圖》和《仿鬆雪溪山仙館圖》、弘仁的《黃海鬆石圖》、吳宏的《鬆溪草堂圖》、八大山人的《鬆石牡丹圖》和《鬆石萱草圖》以及《五鬆圖》、石濤的《鬆菊石圖》和《鬆下高士圖》、王翬的《春山飛瀑圖》和《鬆溪茅屋圖》以及《萬壑千崖圖》、惲壽平的《古鬆雲嶽圖》和《五大夫鬆圖》以及《鬆菊圖》、沈銓的《壽鹿圖》和《鬆鶴延年》、李鱓的《富貴長壽圖》和《鬆藤圖》以及《鬆石圖》、郎世寧的《花陰雙鶴圖》、袁枚的《鬆鴞圖》等。
總之,在畫家的鬆樹作品中,或畫鬆孤生於山顛石縫;或畫鬆斜長於峭壁懸崖;或畫鬆長於平原山崗,參天而立、鬱鬱蔥蔥;或滿畫鬆疤結裂痕,但呈現出枝葉並茂,昂首天外的姿態。
還有的畫家描寫風雪嚴寒中,蒼鬆挺拔而立、鬱鬱蔥蔥,依然保持平日的本色。這些繪畫都將鬆樹的耐得摧殘困厄和冷霜熬雪的堅貞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也有許多畫家在鬆林內,抒寫自己在遠離塵世喧囂的隱逸幽靜的山間林下環境中,保持自己孤高雅潔的個性和誌趣。
在畫家的生命意識中,都是既在讚美鬆的崇高美、堅貞美,也在讚美它的生命美,展現出了鬆樹的精神之美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