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詩中不求人誇,隻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墨梅一樣,王冕是個不向世俗獻媚的有著高尚節操的隱士。才華橫溢的王冕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為人又豁達爽快,得到很多人的敬仰。

由於王冕的梅畫風格特異、不同凡響,聲名鵲起,很多人向他求畫。對上門求畫之人,凡友好,他會持筆揮毫,雙手奉送。對不入伍者,王冕時常拒之。

傳說,有一位達官貴人向他索要梅畫,第一次以銀財贈買,王冕沒答應;第二次,他派人前來說,他所要之畫是送給他上司的壽禮,想向上司推薦王冕,如果上司看了王冕的梅畫,王冕一定會前途無限……達官以為,這樣就可獲得王冕的梅畫。

當達官再次上門索畫時,正碰上王冕畫梅,他以為王冕是給他作畫,便高興地等待。

可當王冕畫完梅花後,在畫上題:“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時,達官明白王冕意誌堅定,心如白玉,決不向當權者畫梅。王冕把這幅梅畫掛在牆上,以此向世人表明他的意誌。

元代末期蒲庵禪師創有《梅花歌》讚美王冕:

會稽王冕高頰顴,愛梅自號梅花仙。豪來寫遍羅浮雪千樹,脫巾大叫成花顛。有時百金閑買東山屐,有時一壺獨釣西湖船。暮校梅花譜,朝誦梅花篇。水邊籬落見孤韻,恍然悟得華光禪。我昔識公蓬萊古城下,臥雲草閣秋瀟灑。短衣迎客懶梳頭,隻把梅花索高價。

從《梅花歌》來看,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無咎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

王冕所畫的野梅下筆沉著有力,雖然野梅少有盤曲,畫的是直梅,但直梅之中,沒有浮華輕飄之意,全是自然之形,毫無斧斫之痕。但王冕畫梅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即隻畫野梅。據《竹波軒梅冊》記載,清代宜興吳仲倫在題鄭小僬梅冊上說:

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官梅。

但王冕為何隻畫“野梅”,不畫“官梅”?隻畫“直梅”,不畫“曲梅”?這是一個曆代文人雅士與評論家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何謂野梅?凡生長在山野清絕的地方,梅幹勁直,盡自然之本性,都叫“野梅”,也有人稱“村梅”。何謂官梅?凡由人工造作,失卻天真,幹多盤曲,叫做“官梅”,也稱“宮梅”。有人往往以野梅比為“疏曠平遠”,以官梅比為“金碧莊嚴”,借以隱喻不同環境中的不同人格。

野梅之直,有的稚氣洋溢、天真一派,有的氣勢磅礴、渾然大氣。王冕把野梅的清韻、豔麗、傲然、孤高之神氣,蕩漾得淋漓盡致、芳香四溢,使野梅的內涵意韻更為深濃。

明代畫家孫長真很佩服王冕的梅畫,他說:

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

詩人獨得梅清性,不畫官梅畫野梅。

後來清代朱方靄則說:“畫梅須高人,非人梅則俗”。他們的話,道出了王冕畫“直”不畫“曲”、畫“野”不畫“官”的真正原因。“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王冕筆下的梅花就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體現。

後來,清代的兩位畫家,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和揚州八怪之中年紀最小的羅聘,也都十分喜愛梅花,並分別留下了古雅拙樸的《墨梅圖》和《梅花記歲圖》。

梅子生來圓又圓,正月開花受盡寒。

měi

每個人肚子裏都有一把尺。

每一條河在找通大海的路,每個人在找自己的幸福。

每天節約一把糧,十年要拿倉來裝。

每日要有三個忍,不犯蕭何律一條。

每朝食了三片薑,餓死街頭賣藥方。美酒不待自誇。

美貌而無美德,猶如不香的花朵。

美人少子,豔花無實。

美成在久,惡人不及改。

美酒飲到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

美女不觀燈。

美色無美德,好比花無香。

美色從來是禍胎。

美食不中飽人吃。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mèi

昧良心做事,拋屍露埋;憑良心做事,永遠發達。

昧心出於無奈,騎虎不能下背。

mén

門邊跌倒賴門神,灶邊跌倒怨灶神。

灶神督察人間是非善惡

那是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大自然中發現了火,並學會用火來做熟食物。後來,人們用石頭砌成了生火做飯的灶來煮飯,同時,人們把對火神的崇拜發展成對灶神的崇拜。拜祭灶神也就成為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最初,人們把灶神看作是專管飲食的神來供奉。到了秦代以後,灶神被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神。人們把灶神看作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官。

灶神除了掌管人們的飲食,賜予生活上的便利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職責是監督一家老小的善事、惡事、功勞、過失,定期上報天庭。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個捧著“善罐”、一個捧著“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

因此,灶神得到了老百姓的頂禮膜拜,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而關於“灶王爺”的故事,在民間也流傳得豐富多彩。

古時候,有一戶姓張的人家,有兄弟倆人,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壘灶台,街坊四鄰無所不知他的手藝,有需要壘灶台的都找他幫忙,並且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日久天長,方圓百裏都尊稱他為“張灶王”。

張灶王的性格和氣善良,還愛勸架,不管到誰家壘灶,遇有人家有糾紛,他就去勸和。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張灶王活到70歲,在那年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去世了。

由於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原來家裏事都聽他吩咐,現在他離開人間,家裏變得一團糟。弟弟隻會吟詩繪畫,從未管過家務。兒媳婦們都吵著要分家,弟弟被攪得無可奈何,整天愁眉苦臉。

有一天,張灶王的弟弟終於想出個好辦法。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去世一周年的祭日的深夜,他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並把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帶到廚房,隻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地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

弟弟說:“我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時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全都知道,你們鬧分家,他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

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然後趕緊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大哥饒恕。從此以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鬧事了,全家和平相處,老少安寧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