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得好,牛也過得過;順得不好,繡花針得過不過。

順得哥哥逆了嫂。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順者為孝。

順坡潑水,水哪有不流的。

順者昌,逆者亡。

順者昌,逆者亡

“順者昌,逆者亡”比喻不可抗拒。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逃亡)。”

在我國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就規定了一整套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稱之為禮。並認為,“齊之以禮”是維護其統治的手段。所以,以“禮”為重點,尤其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成了權威的維護封建等級製的道德教科書。《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封建社會的史官,所以,維護封建等級製度,鼓吹倫理綱常是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世界觀所決定了的。司馬遷指出,遵循這些“紀綱”是“天道之大經”,就像要遵循陰陽四時一樣,順從就生存,違抗就會滅亡。

shuō

說謊不要錢,隻要說得圓。

說別人萬箭齊發,說自己如描細花。

說嘴的大夫沒好藥。

說曹操,曹操到。

話大話,使小錢。

說大話不貼印花。

說真方,賣假藥。

說了不算,下了軟蛋。

說人有嘴,看麵須鏡。

說你好的不一定是朋友,說你壞的不一定是歹人。

說你好,不要笑;說你壞,不要跳。

說歸說,笑歸笑,動手動腳沒家教。

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

說的方的,行的圓的。

說十遍不如看一遍。

說不出的才是苦,撓不著的才是癢。

說不上來拿人比。

說破大吉。

說破不準,道破不靈。

說書的嘴,唱戲的腿。

說一千,道一萬。

說一不二。

說到做到,不放空炮。

說嘴郎中無好藥。

說嘴哥哥娶大腳,說嘴郎中賣假藥。

說了三年謊,還是自哄自。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

說人別說短,打人別打臉。

說人前,落人後。

說人笑人不如人。

說謊難瞞當鄉人。

說真方,賣假藥。

說狂話,掉大牙。

說起粑粑要米做。

說起是場是非,打起是場官司。

說起好聽,打起鑽心。

說起輕巧,拿根燈草。

說起吃,爬得壁;講起做,走沒路。

說起來精通,做起來稀鬆。

說得上口,拿得上手。

說得容易辦得難。

說得好,跟起跑。

說得好,不如行得好。

說得輕,學得重。

說書的嘴快,演戲的腿快。

說書唱戲勸人方。

說的粗魯話,牛都踩不爛。

說話沒腳走千裏。

說話想著說,吃飯嚐著吃。

說話細思考,吃飯細咬嚼。

說話要在理,煮飯要有米。

說話嚕嗦,難免無錯。

說話要知重輕。

說話你別疑,疑心沒好話。

說話聲放低,走路腳抬高。

說話時短,記話時長。

說話要顧前後。

說話一句像一句,說多了就沒有用。

說話算話,不能變卦。

說話要落地,察事不過鄰。

說話忌三條腿。

說話不算話,閻王也不怕。

說話是桶水,打傾收不轉。

說話憑信用,用錢靠打算。

說話不明,如磨渾鏡;道學不真,如劍殺人。

說話打盹,心頭有病。

說死蓮花是隻藕。

sī

思先者為上,怕後者則晚。

思前想後,吃穿常夠。

思親得故,思麻織布。私心重,骨頭軟。

私中有過,忙中有錯。

私憑文書官憑印。

私心用事,反亂自身。

sǐ

死有背後有活人,駝子背後有直人。

死人頭邊有活鬼。

死人口,沒對證。

死人不怕天火燒,死豬不怕滾水澆。

死人不知抬喪苦,做官哪管百娃窮。

死馬當活馬醫。

死後難保百年墳。

死後無仇。

死豬活羊放倒樹。

死者不可複生。

死皇帝不如生叫化。

死生為鄰。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死節氣,活辦法。

死鬼留下活亂。

死要麵子活受罪。

死活一身清。

死的顧死的,活的顧活的。

死水怕勺舀。

死柳長活芽。

清明節戴柳的習俗

那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寵妃驪姬是一個工於心計的妃子,她的美貌和頭腦不僅徹底迷住了晉獻公,還使晉獻公處死了太子申生,並流放了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流亡在各國,吃了很多苦。由於了解驪姬的為人,為了保全性命,他隻好隱藏蹤跡,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嚐艱難。幸運的是,跟隨著重耳逃亡的,還有很多赤膽忠心的謀臣和隨從,介推子就是其中的一個。

重耳在被流放,隻好匆忙上路,連盤纏都沒有帶足。重耳遊走在各國間,希望得到某國國君的支持,得以回晉國奪回王位。

重耳一行人自翟國往東,一路顛簸,終於來到衛國境內,沒想到衛文公一時糊塗,對重耳沒有興趣,重耳沒有得到衛國的一絲援助。

在離開衛國的途中,一個叫做頭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僅有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忍。

在衛國五鹿,重耳終於忍不住了,放下架子,向一個農夫乞討。可是一個普通農民又有多少糧食去施舍給重耳等十幾人呢?

農夫從地上拾起土塊,調侃重耳:“這個,你拿去吃吧!”重耳饑餓難耐,近乎絕望,見農夫這樣奚落自己,氣憤地舉起鞭子要抽打農夫。

這時,跟隨重耳一起出逃的狐偃趕忙阻止了重耳,他說:“這是上天要賜給我們土地啊!說明我們複國在望。”並且向農夫磕了個頭,接過土塊,裝在車上走了。

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裏,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後來,重耳得到了秦穆公的援助,終於返回晉國,繼承了皇位,成為了後來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感恩於當年與自己同甘共苦的臣子們,對隨從們大加賞賜,但卻遺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原本是個低調的人。他一貫忠心耿耿,認為自己追隨君主是本分,沒必要邀功請賞。同時,介子推還十分輕視那些追隨晉文公後還追逐榮華富貴的謀臣們。

戰國雜家代表名著《呂氏春秋》裏記載道,介子推曾作一首詩以明誌:

有龍於飛,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為之丞輔。

龍反其鄉,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後來,介子推就和他詩中“死於中野”的蛇一樣,默默地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介子推有個鄰居叫解張,他將介子推的行為都看在眼裏,很為介子推鳴不平。在介子推走後,解張還特意寫了一首隱喻詩掛到城門上,提醒晉文公不要忘記介子推的舊恩,詩寫道:

龍失其所,周遊天下,眾蛇從之。

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

安其壤土。數蛇入穴,一蛇於野。

晉文公看到這首隱喻詩後,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都請不來介子推。

晉文公親自來到介子推家,卻發現大門緊閉,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連忙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卻沒有找到。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麵點火,留下一方,大火一起,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

晉文公於是下令放火燒山,可誰知大火一連燒了三天三夜,直到熄滅後,終究也不見介子推的身影。

晉文公又讓將士們上山搜,最後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