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大,雨點小——虛張聲勢。

雷音寺拜佛——不辨真假。

lèi

肋骨上穿線——一動心痛。

肋骨上長顆心——心偏了。

肋條串銅子——舍不得花錢。

lěnɡ

冷不防拉弓——施放暗箭。

冷飯炒熟飯——越吵(炒)越冷淡。

冷鍋炒韭菜——死去活來。

冷鍋裏爆豆——無聲無息。

冷鍋裏貼餅子——溜啦。

冷鍋貼餃子——滑到底。

冷爐打鐵——打不成。

冷卻的鋼錠子——變不了。

冷手抓熱饅頭——總想沾點。

冷水鍋裏放餛飩——沉下去浮不起來。

冷水攪鐵沙——合不攏。

冷水泡茶——慢慢來。

冷水泡牛皮——越泡越韌。

冷水齊腰——涼了半截。

冷水人口——滴滴在心。

冷水燙雞——一毛不拔。

冷水燙牛皮——你急它不急。

冷水洗腦殼——涼透了。

冷天買方巾——包頭。

冷鐵打釘——硬錘。

冷眼盯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lí

狸貓換太子——以假充真。離婚——絕緣。

離婚摔鍋——丟人打家夥。

離水的胖頭魚——幹張大嘴。籬笆底下看陽光——淨是圈圈。

籬笆配機欄——再合適不過了。

籬笆紮得牢——野狗鑽不進。梨樹行裏耍扁擔——不搭(打)理(梨)。犁地不拿鞭子——光喝哩。

犁地犁出水來——傷(墒)透了。

lǐ

李白說話——出口成章。

李存孝的爹——大實(石)人。

李杜的文章——各有千秋。

李多奎的戲——好唱功。

李鴻章沒有規矩——好大架子。

李鴻章

剿滅義軍飛黃騰達

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晚年自號儀臾。道光三年,生於安徽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個書香門第的官僚地主家庭,後人稱之為“李合肥”即源於此。李鴻章排行第二,本名章銅,字漸甫。他從小聰慧好學,受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薰陶,希望有朝一日通過科舉的門徑登上仕途,躋身高官顯貴的行列。他先後受業於他父親李文安、堂伯父李仿仙、徐明經和曾國藩四位理學大師,在義理、經濟之學和治世技巧方麵有很大的體會。道光二十七年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達到“少年科第”的高峰,開始了仕途上的第一步。

鹹豐元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鹹豐三年三月,李鴻章隨工部侍郎呂賢基回到安徽辦團練。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後,不久就進行西征和北伐,並夾擊安徽。李鴻章以一介書生回安徽,協助呂賢基、李嘉端等人辦團練,開始時當然並不那麼順利,多次連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但李鴻章憑著他人地熟悉和對農民起義的仇視,拚命阻止和打擊太平軍在安徽的進攻,在鹹豐六年以前立有三次大功,被賞加至按察使銜。此後兩年左右的時間,太平軍在陳玉成的指揮下,連戰連捷,基本上控製了的重要城鎮,而李鴻章在太平軍和撚軍的作戰中連吃敗仗,並且和同僚的關係也搞得相當緊張,似已窮途末路了。

鹹豐九年一月。太平軍攻入了李鴻章的家鄉,李鴻章家破人亡,其父也死去。潦倒失意的李鴻章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好投奔正在江西南昌“圍剿”太平軍的恩師曾國藩,成為了曾國藩的親信幕賓。同年十一月,曾國藩推薦他為福建延津道道員,但無缺可補。鹹豐十年八月又被曾國藩薦為兩淮鹽運使也未成,不得不繼續留在曾國藩幕中。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曾國藩曾多次遭遇困境,很多次都是靠李鴻章出謀劃策,才化險為夷。這樣一來,李鴻章越來越受曾國潘的倚重,因為曾國藩有了節製四省軍務與人事的權力,因而曾國藩命李鴻章四處招募人馬,去上海作戰,從此李鴻章終於可以獨擋一麵,有了嶄露頭角之日。

受曾國藩之命,李鴻章並沒有返回故裏,而是坐鎮安慶通過派人或通信等辦法,召集原來在安徽的一些舊部下,如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張樹聲、吳長慶等部將。此時曾國藩又把太平天國安徽籍降將程學啟等部撥給李鴻章。於是李鴻章共募得7500人,按湘軍製度製訂了營製。從此,中國近代繼湘軍,又有一支地主武裝—淮軍組成了。

同治元年三月底,上海士紳雇了七艘英輪溯江而上到安慶迎接李鴻章。四月上旬至六月上旬,十三營淮軍全部到達上海。到上海不久,根據兩江總督曾國藩的提議,李鴻章由一個候補道員,破格授予署理江蘇巡撫的職務,從此進入朝廷上層,終於成為了清王朝的封疆大吏。

李鴻章帶著戰鬥力很脆弱的7500名淮軍到達上海後,地方上麵臨著吏治敗壞、時局動蕩的現實,在軍事上有太平軍大兵壓境。當時淮軍的武器簡陋而且破敗。從重視經世致用的科舉進士,到經過十年軍旅生涯磨煉的李鴻章,已經成為一個性格倔強而又剛愎自用的人物,麵對這一切困難他沒有退縮,而是大膽地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有了曾國藩作為外援,他大力闊斧進行工作。首先撤換了江蘇省一些庸碌無能、貪汙腐敗的官吏,整頓了吏治;同時結好外國勢力和新興買辦階層,廣籌財源,迅速擴編了淮軍並更新其裝備,很快淮軍就全部用洋槍洋炮武裝了起來,並請洋人進行訓練。這樣淮軍得到了根本的改觀,不僅沒有在兩年多與太平軍的拉鋸戰中被消滅,反而在不長時間內發展成為牽製太平軍東線戰場一支不可忽視的勁旅。

同治二年,太平軍的形勢已經危在旦夕了,南京已處在湘軍的三麵包圍之中,江浙根據地也僅剩杭州、蘇州以西據點。李鴻章的淮軍厚祿誘降太平軍將領的策略在順利地進行著,太平軍也由此而分化瓦解。太平軍後期的支柱忠王李秀成窮於東西應付,忙於救援,弄得焦頭爛額。為了鞏固江浙根據地,同治二年九月,太平軍與淮軍在蘇州附近展開了一場殊死決戰。幾經反複,太平軍漸漸不支。淮軍依仗武器的優良,把包圍圈逐漸縮小,最後兵臨城下。蘇州是太平天國在天京之外的又一中心根據地,忠王府就設在城內。李鴻章喪心病狂孤注一擲,孤注一擲:比喻危急時刻拿出所有力量進行最後一次冒險。調來20多門巨大的洋炮,轟毀了蘇州數段城牆。但李秀成、慕王譚紹光等指揮太平軍卻英勇頑強打退淮軍多次進攻,把李鴻章牢牢地堵在城外。李鴻章在久攻不下時,又故伎重演,派人誘降城內納王郜(ɡào)永寬以下八王。此時天京危急,李秀成奉命回援天京。十二月四日,叛徒郜永寬等人合謀刺殺了譚紹光,卑躬屈膝地向李鴻章投降。但是第二天李鴻章把乞降的八王全部殺掉。同時還有二千餘名太平軍將士死於李鴻章的屠刀之下。李鴻章克蘇州有“功”,被賞加太子少保,賞穿黃馬褂,從此李鴻章的名字在清廷響亮了起來。

同治二年底至同治三年初,李鴻章繼克蘇州之後,連連攻克了無錫、嘉興、宜光、溧(lì)陽、金壇、常州,進逼天京外圍。考慮到與曾國藩恩師的關係,李鴻章沒有直接參與同治三年七月湘軍攻陷天京的戰役,而是把這一能撈到大功的戰役留給恩師的湘軍,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滅下,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經曆了14年之後慘遭失敗了。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遵王賴文光聯合撚軍還在北方繼續戰鬥。山東曹州一戰,他們以機智靈活的戰術,殺死了前來鎮壓的欽差大臣、蒙古科爾沁親王、鹹豐帝表兄僧格林沁,頓時中外被壓迫人民為之一振。清政府在震驚之餘,急調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率湘淮車主力北上,督辦直、魯、豫三省軍務,負責鎮壓撚軍,命令李鴻章署理署理:舊時指某官職空缺,由別人暫時代理。兩江總督,負責後援軍餉。撚軍沒有固定的根據地,以運動戰為主,靈活機動、聲東擊西,統帥賴文光又對部隊大加整頓,更加提高了戰鬥力。曾國藩圍剿撚軍一年多毫無建樹,清廷對湘軍的行為深感不滿,因而在同治五年十一月,改派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率淮軍鎮壓撚軍,而命曾國藩仍回兩江總督原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