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8

簽訂條約喪權辱國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中國國內剛剛曆經大規模農民起義和英法等聯軍的打擊之後,國力相當虛弱,而此時外國資本主義已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他們更加加緊對中國的武力侵略,中國的邊疆危機一日比一日嚴重,六十年代清與外國所謂“中外和好” 的局麵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李鴻章等人,針對這種變化審時度勢提出“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綱要。在一片黑暗的清朝統治者中,有這種認識的人真是寥若晨星寥苦晨星:形容數量極少,也常指剩下的東西很少。,屈指可數。李鴻章大聲疾呼中國不應昏睡於“天朝上國”的迷夢而抱殘守缺,強調“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奇局,自應建數千年未有之奇功”。在他看來舉辦洋務就是“處奇局建奇業”的必由之路。

同治九年,發生了天津教案,直隸總督曾國藩先受命處理,後由於受到各方麵的責難而離開,清廷不得不又命李鴻章繼續處理。在李鴻章主持下,天津教案最終以清政府殺人償命、賠款道歉等結案。他在任期間,《天津會議專條》、《中英煙台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中俄密約》等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或多或少和他有關係。

李鴻章秉承清慈禧等人的賣國保位意旨,在幾十年的外交活動中,始終堅持一條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投降的外交路線。在他簽訂的各個條約中,除少數具有平等的以外,大部分是賣國條約。在簽約的談判中,他出賣了國家和民族利益,使外國侵略者的特權越來越多,使國家的半殖民地性質不斷地加深。李鴻章曾評價他自己“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然而甲午戰爭卻使他從權力頂峰上跌落下來,他僅留存文華殿大學士頭銜,奉旨入閣辦事。李鴻章在北京沒有房產,隻借住在賢良寺,既不能與聞朝政,又時受政敵攻擊。為此他很少外出訪親問友,也不喜歡接待來訪客人,“因而門戶亦甚冷落”。但李鴻章並不甘心,他還時時刻刻企圖東山再起。

光緒二十二年,機會終於來了,慈禧任命他為全權特使,參加俄皇加冕慶典,遊曆歐美,一路風光。李鴻章出訪歐美,除了外交方麵簽中俄條約的失策外,在思想方麵頗有收獲。他對過去的“耳聞”,經過親自考察而有了“目睹”的實際感受,對歐美“立國政教”有了深刻認識,並進而與中國國情進行比較研究,得出歐美“上下一心”,中國“政雜言塞”的結論。因而李鴻章在覲見光緒和慈禧時,就“曆陳各國強盛,中國貧弱,須亟設法”。李鴻章原想借助出訪歐美之機“再握大權”,還督直隸,重溫“坐鎮北洋,遙執朝政”的舊夢,而歐美列強也迫切希望清廷對李鴻章能夠“優加信任,重畀(bì,給予)大權”,使之東山再起。但是終於還是事與願違,李鴻章歸國之後,於光緒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隻奉命在總理衙門大臣上行走。

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等人在京組織“公車上書”,掀起維新運動,當年八月,由翰林院侍講學士文廷式等,組織了“強學會”。一時一批清廷官僚紛紛捐資加入,一些外國在華教士也解囊資助加入了該組織。李鴻章當然也想參加,並且捐款二千兩,但是由於他在馬關剛剛簽完條約,人皆指其為賣國賊,名聲太臭,因而被拒絕入會。當年十月,康有為在上海辦強學會,李鴻章捐款一千兩。對維新運動的興起、發展、變法和失敗,李鴻章一直關注並暗中給予支持和同情,甚且還盡力保護維新派大臣、人士。李鴻章所做的這一切是與他的自強變法思想分不開的。但由於其看重功名利祿,他的變法思想與維新派又有極大的距離。

光緒二十五年,年已76歲高齡的李鴻章,奉命到山東勘查山東黃河工程。他盡力查訪,陳述了不少有效的主張,但最後由於清廷無法實施而告終。同年年底李鴻章得任兩廣總督之職再次出山,在兩廣總督任上,他接到慈禧“剿殺康黨”的旨令。他最後由於奉旨而行,逮捕了一些保皇會成員,也對孫中山的革命黨人起義進行過鎮壓,然而在可能的情況下,他還是盡力保康有為祖墳,常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書信聯係,並與孫中山的革命黨也頻繁接觸。這些行為,表明他既不願割掉賴以榮升的清王朝的臍帶,又對變革自強存有希望。

光緒二十六年,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爆發。英、法、俄、日、美、德、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集結起數萬人的八國聯軍,挑起了侵華戰爭。在清政府內部,展開了對義和團“剿”與“撫”,對八國聯軍“和”與“戰”的爭論。最後慈禧一派占據上風,他們主張利用義和團去打洋人,以求其兩敗俱傷。六月二十一日,清政府向聯軍宣戰。正當朝廷“和”、“戰”、“剿”、“撫”兩派爭論不休之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各國駐上海領事會商,炮製了一個《東南互保章程》,李鴻章雖未直接參加“東南互保”,但他是支持這個章程的。李鴻章一貫主張鎮壓人民革命,並靠鎮壓人民起家,這次也不例外。在洋務和外交活動中他從崇洋發展到懼洋,因此十分害怕八國的聯合進攻,他對“東南互保”是積極支持的。

同年七月,慈禧太後見形勢非常不妙,急調李鴻章回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向外國妥協做準備。此時李鴻章已聽不進香港總督卜力、革命黨人要他兩廣獨立的主張,離開兩廣北上。八月十四比八國聯軍攻破北京,慈禧、光緒和部分大臣倉皇出逃西安,途中下罪己詔,嚴令剿殺義和團,並授權李鴻章“便宜行事”,讓他和帝國主義商談投降議和。慶親王和李鴻章被任為議和全權大臣,收拾殘局。

慈禧太後在獲知外國列強可以保證她最高權力,不把她作為戰爭禍首的前提下,下詔讓李鴻章“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要他全部答應《議和大綱》十條要求。光緒二十七年,各國列強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條約上簽了字。條約的主要內容:懲辦戰犯;中國賠款四萬五千萬兩白銀,三十九年付清,年息四厘,本息總計九萬八千萬兩;在北京東交民巷設使館區,外國駐兵把守,中國人不得入內;拆毀大沽至北京所有防禦設施,並允許外國軍隊在十三處駐軍;取締一切反帝活動。這一條約使全中國和清王朝直接處於了列強的刺刀之下,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條約簽訂之後,李鴻章奉命署理新成立的外務部。由於戰亂的恐嚇和忙於議和活動,也由於賣國條約受到輿論的強烈指責,李鴻章終於一病不起,在《辛醜條約》簽定後不久的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七日死去,終年78歲,正在從西安返京途中的慈禧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派恭親王博偉前去祭奠,並下詔對李鴻章追諡文忠,晉封一等侯爵,賜太子太師,入賢良祠祭祀。

有性格的李鴻章

李鴻章,近一米八的個頭,儀表堂堂,氣宇軒昂,站在外國人前麵,一點兒也不遜色。有一次,李鴻章在德國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乍見麵,兩個人客氣了一番,可是當俾斯麥說出“我聞聽閣下被稱為‘東方俾斯麥’”時,李鴻章脫口而出說:“噫!我隻聽說過有位‘西方李鴻章’,可是閣下嗎?”

英國人在餐桌上有很多禮儀,如吃烤雞先用叉按住,再用刀慢慢割成小塊,然後用叉將小塊烤雞肉慢慢送到嘴裏。

一八九六年,李鴻章訪英,受到熱情款待,李鴻章不拘泥於英國人所謂的餐桌禮儀,用手抓雞吃,眾人愕然,李照吃不誤。

一八七〇年,日本使臣柳原前光帶著日本外務府的文書拜見李鴻章,要求兩國通商,訂立條約。李鴻章認為日本是蕞爾小國,與中國通商,是求我們來了,為了顯示大國風範,當然要同意。奈何總理衙門不同意,指示:隻許通商不許簽約。李鴻章認為不是什麼事,讚同簽字。

一八七一年,日本大藏伊達宗城與柳原前光又來了,說:“貴國已同意我們通商,我們這次來,是要簽訂一個友好條約。”談判的時候,李鴻章看條約看得很細,發現其中一條是“日本國可運輸貨物到中國內地,也可到中國內地購買貨物”。李鴻章在兩個“可”前各加了一個“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