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見諸葛亮如此說,就順口應道:“等軍師病好之後,再行登基大禮也不遲。”諸葛亮一見劉備答應了此事,一躍而起,用手一擊屏風,躲在屏風後麵的眾大臣一齊擁出來,齊刷刷地跪拜在地,口稱:“主公既已答應,就擇定吉日良辰,舉行登基儀式。”劉備見是諸葛亮與眾大臣設的圈套,是催自己早日表態,裝作無所謂地說道:“陷我於不義者,是你們這班大臣啊。”沒過多久,就在成都武當山之南舉行了即位儀式。祭文讀完,文武百官一起高呼“萬歲”,歌舞禮畢,劉備定國號為漢。
這時,在荊州那邊傳來關羽被東吳殺害的消息。原來關羽在荊州與曹操作戰,從荊州出兵,進攻襄陽和樊城,並利用水勢,水淹七軍,逮捕了於禁,斬殺了龐德,打敗曹仁,勢不可擋。一時間,關羽威振華夏。但隨後,曹操便與孫權結盟,共同襲殺了關羽。這一來,荊州就全部落入孫權手中,孫劉聯盟徹底破裂。
荊州對於劉備來說,至關重要。按照既定的戰略方針,劉備以討伐曹魏、扶興漢室的名義,兩路進攻中原。一路出漢中,一路出荊州,互相呼應配合。失去荊州之後,北伐曹魏隻剩漢中一路,況且山路多險,糧草難繼,取勝希望不大。如不奪回荊州,劉備便被封閉在三峽之內,極難發展。因此,劉備決計進攻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劉備對東吳占領荊州,關羽被殺這件事,一直是十分痛心的。他即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進攻東吳,報仇雪恥。
大將趙雲說,篡(cuàn)奪皇位的是曹丕,不是孫權。如果能滅掉曹魏,東吳自然就會屈服,不該放了曹魏去打東吳。
別的大臣勸諫的也不少,但是劉備說什麼也聽不進去。他把諸葛亮留在成都輔佐太子劉禪,親自率領大軍去征伐東吳。劉備一麵準備出兵,一麵通知張飛到江州(今四川重慶)會師。還沒有等劉備出兵,張飛的部將叛變,殺了張飛投奔東吳。劉備一連喪失兩員猛將,力量大大削弱,但他急於報仇,已經沒有冷靜考慮的餘地了。
警報到了東吳,孫權聽說劉備這次出兵聲勢很大,也有些害怕,派人向劉備求和,但是遭到劉備的拒絕。
沒過幾天,蜀漢人馬已經攻下巫縣,一直打到秭歸。孫權知道講和已經沒有希望,就派陸遜(xùn)為大都督,帶領五萬人馬前去抵抗。
劉備出兵沒幾個月,就攻占了東吳的土地五六百裏地。他從秭歸出發,急於向東繼續進軍。隨軍官員黃權攔住他說:“東吳人打仗向來很勇猛,千萬別小看他們。我們水軍順流而下,前進容易,要退兵可就難了。還是讓我當先鋒,在前麵開路,陛下在後麵接應。這樣比較穩妥。”
劉備心急火燎,哪兒肯聽黃權的話。他要黃權守住江北,防備魏兵,自己率主力沿著長江南岸一直進軍到了猇(xiāo)亭。
東吳將士看到蜀軍得寸進尺,步步緊逼,都摩拳擦掌,想和蜀軍大戰一場。可是大都督陸遜卻不同意。
陸遜說:“這次劉備帶領大軍東征,士氣旺盛,戰鬥力強。再說他們在上遊,占領險要地方,我們不容易攻破他。要是跟他們硬拚,萬一失利,丟了人馬,這是非同小可的事。我們還是積蓄力量,考慮戰略。等日子一久,他們疲勞了,我們再找機會出擊。”
陸遜部下的將軍,有的還是孫策手下的老將,有的是孫氏的貴族,對孫權派年青的書生陸遜當都督,本來已經不大服氣。現在聽到陸遜不同意他們出戰,認為陸遜膽小怕打仗,更不滿意,在背地裏憤憤不平。
蜀軍從巫縣到彝陵(今湖北宜昌東)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又用樹木編成柵欄,把大營連成一片,前前後後長達七百裏地。劉備以為這樣好比布下天羅地網,隻等東吳人來攻,就能把他們消滅。
但是陸遜一直按兵不動。從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雙方相持了半年。劉備等得急了,派將軍吳班帶了幾千人從山上下來,在平地上紮營,向吳兵挑戰。東吳的將軍,耐不住性子,要求馬上出擊。
陸遜笑笑說:“我觀察過地形。蜀兵在平地裏紮營的兵士雖然少,可是周圍山穀一定有伏兵。他們大聲嚷嚷引誘我們打,我們可不能上他們的當。”將士們還是不相信。過了幾天,劉備看見東吳兵不肯交戰,知道陸遜識破他的計策,就把原來埋伏的八千蜀軍陸續從山穀中撤出來。
一天,陸遜突然召集將士們,宣布要向蜀軍進攻。將士們說:“要打劉備,早該動手了。現在讓他進來了五六百裏地,還占領了主要的關口要道,我們要是現在打過去,不會有好處。”
陸遜向他們解釋說:“劉備剛來的時候,士氣旺盛,我們是不能輕易取勝的。現在,他們在這兒呆了這多日子,一直占不到便宜,士兵們已經很疲勞了。我們要打勝仗,是時候了。”
他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先去攻擊蜀軍的一個營,剛剛靠近蜀營的木柵欄,蜀兵從左右兩旁衝出來廝(sī)殺;接著,附近的幾個連營裏的兵士也出來增援。東吳兵抵擋不住,趕快後退,已經損失不少人馬。
將軍們抱怨陸遜,陸遜說:“這是我試探一下他們的虛實。現在我已經有了破蜀營的辦法了。”當天晚上,陸遜命令將士每人各帶一束茅草和火種,預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裏,隻等三更時候,就直奔江邊,火燒連營。
到了三更,東吳四員大將率領幾萬士兵,衝近蜀營,用茅草點起火把,在蜀營的木柵欄放起火來。那天晚上,風刮得很大,蜀軍的營寨都是連在一起的,點著了一個營,附近的營也就一起延燒起來。一下子就攻破了劉備的四十多個大營。等到劉備發現火起,已經無法抵抗。在蜀兵將士的保護下,劉備總算逃上了馬鞍山。陸遜命令各路吳軍,圍住馬鞍山發起猛攻,一直戰鬥到夜裏,劉備才帶著殘兵敗將,突圍逃走。吳軍發現了,緊緊在後麵追趕。還虧得沿途的驛站,把丟下的輜重、盔甲堵塞在山口要道上,阻擋住了東吳的追兵,劉備才逃到了白帝城。
這一場大戰,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船隻、器械和軍用物資,全部被吳軍繳獲。曆史上把這場戰爭稱作“猇亭之戰”,也叫“彝陵之戰”。
火燒連營之後,對於已進入暮年的劉備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這次失敗使他心情鬱悶終致一病不起,後來病勢加重,他急召諸葛亮到白帝城以托付後事。
在這場白帝托孤的戲裏,劉備上演了他最後一場哭戲,並以弱示強,逼得諸葛亮不敢在劉備死後篡位自立,這也算是劉備臨死前為蜀漢盡的最後一點功勞吧。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死,享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