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善良麻姑種仙桃獻壽

那是在春秋以前,神仙之說在我國就非常流行了。在我國先秦古書《山海經》中就已經出現有不死國、不死民、不死山上取食的不死樹,以及提煉不死藥物的人物“巫祝”的描述。在道家經典之作《莊子》中則提到了在藐姑射的山上,居住有吸風飲露,乘雲禦龍的神人,不食五穀,但卻長生不死。

到了戰國時期,長生不死的信仰廣泛流傳於社會,並且出現一批專為求仙為職事的方士,史稱方仙道,他們的思想是一個獨特的體係,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被稱為神仙家。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一直熱衷於尋找神仙和不死藥,多次派人出海求仙,他還三番五次地親自出巡,最後死在訪求不死藥的路上。在秦始皇的影響下,神仙學成為全國最熱門的專業。

到了漢代,漢武帝也非常渴望得到不死之藥和方士的修煉方法。他曾經邀請專以求仙為務的方仙道士們頻頻出入宮廷。當時的淮南王劉安則招納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專門從事神仙方術的研究。由於方士們的頻繁活動和上層人物對求仙的狂熱,因而擴大了神仙之說在社會上的影響。

由於當時神仙信仰的盛行,一些女子也開始求仙學道,其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仙叫麻姑。傳說她修煉得道升天,因此被道教奉為元君、女真,她的事跡也被道教信徒門改編成神話故事,廣泛流傳在民間。

傳說,在東漢時,有個叫麻秋的官吏,夜裏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從江水中垂釣上來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來,妻子生下了一女孩,麻秋便給她取名叫麻姑。

麻姑天生長得美麗可愛,三天後便能說話,一個多月後便能跟父母學讀詩文,到了七八歲的時候,一把米從她手裏拋撒到地上,便成了無數色彩絢麗的寶珠。

麻姑不僅聰明美麗,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幫助窮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親麻秋卻是性情暴虐,經常欺壓老百姓的人。

雖然麻姑的父親名聲不好,但是作為女兒的麻姑仍然很孝順他。有一次,麻姑到山裏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了一個又大又紅的桃子,她自己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懷裏,拿回家給父親吃。

麻姑拿著桃子匆匆往家裏趕,忽然看到路邊圍著一群人,就好奇地走過去看個究竟。隻見一位衣衫破舊的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經奄奄一息了,麻姑趕緊從懷裏拿出那個桃子來,一點一點地喂老婆婆。

老婆婆吃了桃子後,很快就蘇醒過來,對麻姑說:“好孩子,太謝謝你了,你還能不能給我點吃的?”

那時正值災荒,人們都隻有不多的糧食,還有很多的人都因沒有吃的東西而餓死了,所以糧食極為珍貴。但是,麻姑不忍老婆婆餓死,就爽快地答應說:“我這就給你去煮點東西來,您在這裏等我一會兒。”說完麻姑就飛快地跑回家給老婆婆做粥去了。

麻姑幫助老婆婆的事被她父親麻秋知道了,他非常生氣,於是,把麻姑關了起來,不準她出去。

麻姑怎麼也放心不下路邊的老婆婆。等到半夜,她趁著父親睡著的時候,悄悄地端著粥出了門,來到老婆婆躺著的地方時,但卻再也沒有看到老婆婆。月光下,隻有一個桃核留在那裏。

找不到老婆婆,麻姑隻好撿起地上的桃核走回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見白天的那個老婆婆,而且笑嗬嗬地朝她走了過來:“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難過,我很好。以後我們也還有機會見麵的。”說完,就飄然而去。

第二天早上,麻姑起床後,就把那顆桃核種在院子裏。一個月之後,就長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樹。第二年正月,桃樹上就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麻姑用這些桃子來救濟逃難的老人。

奇怪的是,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後,不僅不覺得餓了,而且精神倍增,連以前的小毛病也沒有了。麻姑也這才明白那個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

後來,麻姑的父親麻秋因為打仗立了大功,皇帝封了他一個大官,並要他負責建新皇宮。麻秋為了早日修好皇宮,好到皇帝那裏去邀功受賞,就命令老百姓們沒日沒夜地拚命幹活。麻秋還規定,隻有當雞叫的時候,老百姓才能停歇一會兒。

麻姑非常同情這些老百姓,於是到晚上的時候,她就躲在雞窩邊學雞叫。這樣,隻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雞就會跟著叫起來,這樣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時間。

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發現了,他十分的惱怒,便想要狠狠地痛打女兒一頓。麻姑聽到這個消息,就離開家往山上逃去了。

麻秋怒上加怒,率兵隨後追趕,追到一個深穀邊。就在麻姑走投無路,正想投穀之時,天上的神仙王母娘娘正好路過這裏,她就是麻姑曾經救過的那個老婆婆。王母娘娘見她要受到災難,立刻在祥雲中拔下玉簪扔下去,玉簪化作一道玉橋,讓麻姑過了深穀。

後來,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點下,乘清風白雲走了九天九夜,來到海上一座仙山。這裏雲繚霧繞,鬆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穀底泉水,穿過堅石巨岩,潺潺聲似簫音笙韻。於是,麻姑在此仙山淨土處潛心修煉,並精心培育仙果。

幾年後,麻姑修煉成仙。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誕辰之日,天間舉行蟠桃大會,各路神仙都來祝壽。百花、牡丹、芍藥、海棠4位花仙前來邀請麻姑一同參加,麻姑欣然同往。4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為王母娘娘祝壽,麻姑則帶了自己種的仙桃為王母娘娘祝壽。

祝壽的各路神仙都誇麻姑心靈手巧,說王母娘娘有口福,麻姑因此被王母娘娘封為“女壽仙”。從此,麻姑在民間成為健康長壽的象征。

從魏晉以來,道教就開始不斷地把適合修煉的名山洞府以麻姑來命名,在江西、安徽、山東、四川、湖南等地都有麻姑的遺跡。江西南城麻姑山和安徽宣城麻姑山,都因相傳麻姑在山中修道而得名,兩地都存有仙壇、丹灶等遺跡。

尤其是在江西南城的麻姑山,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典籍中就載錄有麻姑事跡,東晉道教學者葛洪的《神仙傳》、《抱撲子》等史料均有關於麻姑的記載。

後來,道教為麻姑建壇立廟,崇奉有加。自唐代以來,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與此相關的祈禳齋醮活動在麻姑山延續千年,經久不衰。

據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還寫了《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不僅記載麻姑事跡與麻姑仙壇的建設經過,而且著重描繪了當地道教祀典盛況。

民間的麻姑信仰風俗也是廣泛流播,在河北冀東一帶,有“七月十五請麻姑”的風俗,被稱為“麻姑節”。

還有“擲米成丹”、“滄海桑田”等傳說,更是在民間口耳相傳。而“麻姑獻壽”也成為民俗畫中的重要內容。麻姑形象或騰雲,伴以飛鶴,或騎鹿,伴以青鬆,也有直身托盤作獻物狀,手中或盤中,一般有仙桃或佛手等物。過去給女性長輩祝壽,常送《麻姑獻壽圖》。

千百年來,與麻姑有關的神奇而美麗的傳說故事,在廣大人們中廣泛流傳,並形成了麻姑信仰、麻姑文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文藝、宗教、民俗諸方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麻花不吃——看勁。

麻花不叫麻花——扭勁。

麻花兒卷煎餅——幹脆。

麻花喂猴——滿擰。

麻花蘸糖——又香又甜。

麻貨郎賣機線——配上色了。

麻將牌掉進水缸裏——敗(牌)兆(潮)。

麻秸稈抬棺材——不是出力的杠子。

麻口袋放粗沙——實了又實。

麻麵對麻麵——點對點。

麻木涼香——各有所長。

麻婆婆不叫麻婆婆——坑人。

麻雀熬湯——無肉也香。

麻雀包餃子——盡是頭。

麻雀吃穀殼——空歡喜。

麻雀吃黃豆——咽不下去。

麻雀吃豌豆——享不了這份福。

麻雀當家——七嘴八舌。

麻雀當家——嘰嘰喳喳。

麻雀的內髒——小心肝啊。

麻雀掉到水缸裏——毛濕了嘴還硬。

麻雀蹲在梁頭上——東西不大,架子不小。

麻雀兒吃酒糟——雲裏霧裏啦。

麻雀兒放屁——一陣風。

麻雀飛大海——沒著落。

麻雀跟雁飛——不自量力。

麻雀跟著蝙蝠飛一打食的打食,熬眼的熬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