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的上位者眼中,百姓是糧食而已,割了一茬還有下一茬,這並不是說他們漠視底層民眾,如果真的抱有這樣的想法也不會深處高位,而是上位者獨有的思考方式而已。
長城多麼雄偉,在當時的生產力秦始皇為了修建長城,調動多少民力,累死在工地上的人都不計其數,但是現在的人隻會感歎長城的雄偉,不會替當初的人喊冤。
長城作為曆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工程,它的戰略意義巨大,為秦朝以至後來的許多朝代都帶來了方便和保護作用。有了長城以後,隻要中原內部不亂,外邊的遊牧民族是進不來中原的,也就對中原的和平造不成威脅。
在長城的守衛下,華夏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代代不絕,與它的作用相比,當初那些累死的人顯得太微不足道了。
隋煬帝時期,開鑿大運河,徵調大量力役,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但是這條運河卻在現在還發揮著他的作用,為人類服務了幾千年,而且還將繼續服務下去。
而且其最大作用還是促進了華夏南北的統一,在這樣的貢獻下那些犧牲太微不足道了,如果沒有大運河,可能不會有一個完成的華夏,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華夏,古華夏文明的命運可能如同遊牧民族一般,起起落落,或者繁榮,或者毀滅,更多的時候在繁榮與毀滅的邊緣。
唐朝是公認的華夏最強盛的時代,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
唐朝自攻滅******、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製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政治製度。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麵湧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華夏人為唐人,海外的唐人街也正是由此而來,這一稱呼一直沿用現在,可見唐朝兵威之盛,威望之遠。
唐朝的文化、製度、社會特點幾乎全部承襲隋朝,曆代史學家唐朝前期領域常把它和隋朝合並成“隋唐”,可見唐朝繼承了太多隋朝的遺產,如果隋煬帝修建完大運河隋朝沒有覆滅,那麼唐朝的盛世理應由他開啟。
繼承長城,建設大運河,絕對的千古一帝,而不是被人以煬這個字來定義他的一生。
以此可以看出長城和大運河的價值,根本不是一點民力物力可以相提並論的,如果與之相比,那麼犧牲的民力物力隻能算是一茬莊稼,而且不用管理,不用施肥,就可以茁壯成長的莊稼。
這就是上位者思考問題的方式,深處高位都已經具備,必須具備的一種思考方式,而且現在這樣的問題也擺在了陳天武麵前了。
是犧牲國力民力修建比長城和大運河意義更加重要的引力通道炮,還是放棄?事實上沒人會放棄,隋煬帝肯定知道修建大運河可能引起王朝的崩潰,但是真與大運河的價值相比,別說民力國力,整個王朝也是莊稼而已,一個王朝覆滅肯定有別的王朝取代,也是可以一茬又一茬生長的莊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