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以較為少見的韻聯形式,曆數徐某的累累罪行,讀之令人解恨。引地,舊時指定給請引(鹽商要在某地經營鹽業,必須繳納某地的引稅,方可領取營業執照,叫“請引”)鹽商的專賣區,又稱“引岸”。引,規定的單位重量。宋代以後,鹽或茶運銷時以“引”為計量單位,每引規定的斤數,不同時期和地區各不相同,如元代有四百斤至七百斤的不同規定。
教官自嘲
教官即學官,指舊時主管學務的官員或官學教師。如漢代開始設置的五經博士、博士祭酒,西晉開始設置的國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代以後設置的提學、學政和教授、學正、教諭等。
清朝末年的教官,最為無足輕重,地位低下,收入微薄,但仍是“官”。
有教官以“教官”二字嵌尾作聯:
百無一事可言教
十有九分不像官
又有反複嵌入“教官”作聯者:
教無所教偏稱教
官不成官卻是官
以深有體會之言自嘲,亦婉亦諷,令人讀後不禁脫口稱妙!
下麵一聯更為生動:
耀武揚威,隔窗子怒門鬥兩眼
窮奢極欲,提籃兒買豆腐半斤
上聯寫教官之地位低,隻能對誰都低眉順眼,夾起尾巴做人,連為教官供役的門鬥都高出自己一頭,甚至想“怒”門鬥兩眼也隻能隔著窗子,怕的是門鬥看見,這也算“耀武揚威”一回。下聯說教官收入少,平時大概隻有鹹菜、青菜下飯,偶爾“窮奢極欲”,也僅是買來半斤豆腐。可謂是窮形盡相,讀來令人笑,更令人哭!
嵌名聯嘲楊巡撫
清朝末年,有個叫楊文鼎的,在湖南巡撫任上時,從不把政事放在心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視而不見;其主要“公務”,似乎就是行樂。
當時,有人寫了副嵌名聯來嘲諷他:
文告盡空言,屍位素餐,
何曾念哀鴻四野
鼎爻占覆饣束,及時行樂,
還要叉麻雀八圈
“文告盡空言”,直揭其隻有空話、大話連篇而不幹實事的嘴臉。“屍位素餐”,意為在其位食其祿而不盡其職。語出《漢書·朱雲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哀鴻”,出自《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嗷嗷。”後用來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這裏,從“文告”和“哀鴻”兩個側麵寫巡撫“屍位素餐”。
“鼎爻”,鼎卦(六十四卦之一)的爻。“覆饣束”,語出《易·鼎》:“鼎折足,覆公饣束(音速,鼎中食品)。”是說鼎足壞了,食物從鼎中倒出來。後用“鼎饣束”來比喻政事;“覆饣束”比喻力不勝任而壞事。“麻雀”,即麻雀牌、麻將牌。下聯是寫巡撫“及時行樂”。
對聯冠頂嵌楊巡撫之名“文鼎”,針對其人,駁得體無完膚。“哀鴻”對“麻雀”,工穩而俏皮,更含有百姓的無奈及對這號官員的痛恨。
豫生從此不聊生
清末時候,浙江有個候補道員叫許貞幹,字豫生。他到浙江後,頗受重用,曆任按察使屬下的各重要職務。最終因為飛揚跋扈被參劾,降職而去。
當時,有人寫一副長聯嘲諷他:
初降同知,再貶縣尉,容容易易,變成了八品微員,可笑亦可憐,貞幹而今何所幹
三權臬篆,兩綰鹽綱,烈烈轟轟,算做過一場春夢,無財又無勢,豫生從此不聊生
上聯寫他遭貶的經過。同知,官名,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的佐官,掌管產鹽處所,輔助鹽運使與鹽法道管理鹽政。縣尉,官名,秦、漢時與縣丞同為縣令的佐官,掌管治安捕盜。明代已廢。這裏是指在縣裏做個與縣尉職責相當的小官。末句巧用其名“貞幹”發問:你如今在幹什麼呢?
下聯回顧他當年的風光。曾三次代理按察使,兩次掌管鹽務,的確“烈烈轟轟”;想不到隻是“一場春夢”。末句巧借其字“豫生”感歎“從此不聊生”。
此聯的對比色彩極為鮮明,當年的風光與而今的狼狽,頗具有喜劇效果。不禁令人聯想到一副戲台聯中的一句話:上台終有下台時。
縣令專任“戲提調”
清朝末年,江西巡撫德馨酷愛戲劇,他的官署中幾乎一年到頭笙歌不斷。為此,新建縣令汪以誠專門主辦此事,而縣衙的事務則全都委派他人治理,所以汪以誠有“戲提調”之稱。提調,指清代在非常設的機構中負責處理內部事務的職員。
當時,江西有人作聯嘲諷:
以酒為緣,以色為緣,十二時買笑追歡,永夕永朝酣大夢
誠心看戲,誠意聽戲,四九旦登場奪錦,雙麟雙鳳共消魂
並有橫額“汪洋欲海”。
上、下聯兩嵌縣令名“以誠”,橫額又嵌其姓“汪”,直指其人。“十二時”、“永夕永朝”,極言德馨一年從頭到尾、每天從早到晚都以戲為伴。四九旦、雙麟、雙鳳,均為當時江西的名伶。
全憑手腳署藩司
清末浙江永康人應寶時,字敏齋,道光年間舉人。因得到李鴻章的保舉,青雲直上,做到江蘇布政使(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平日裏,他道貌岸然,動不動就用“聖賢禮法”治手下人,不少人也真的以“道學家”來看待他。
其實,有了解底細的人說:他青年時在家鄉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妓院和賭場,實際上就是街頭的一個無賴。
當時,有人作聯嘲諷他:
也愛賭,也愛嫖,一躍龍門,
翻轉麵皮談道學
不知縣,不知府,七臨虎阜,
全憑手腳署藩司
以通俗的語言,毫不留情地撕下了他這假道學、所謂正人君子的畫皮,又揭穿了他“全憑手腳”而升官的老底。虎阜,即虎丘,山名,在蘇州西北,這裏代指蘇州,清代時為江蘇省會。藩司,布政使的別稱。明、清時,布政使主管全省的民政、田賦、戶籍等事,故稱藩司,又稱藩台。藩,指封建王朝分封的地麵。
監督委來何幹
晚清時候,某監督(官名)被廣東巡撫派往日本監督留學生。誰知道此人讀書不多,事理不明,懵然一無所知,以至傳出許多笑柄。
當時,有人撰聯嘲諷他:
之東無期、之西無期,
這個委員,委來何幹
英文不曉、和文不曉,
自雲監督,督得誰人
原來,這位監督到達橫濱時,正趕上因日本政府要取締中國留學生而大鬧風潮,所以說“之東無期、之西無期”。下聯說他連語言都不通,怎麼來監督?“和文”,即日文。
同時,還有兩副對聯:
純盜虛聲無實學
昌言公益飽私囊
揭露他不但徒有虛名、無真才實學,而且又趁此機會中飽私囊。
另一副是:
東遊原盛事,自稱大帥假威儀,身列附生,毒同生附
南海本多才,何物房書作代表,名為班長,實是長班
“附生”,科舉製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代正統年間,在府、縣學外有取附學生員的製度,清代相沿襲,生員也稱附生。“生附”,即附子,中藥名,烏頭塊根的幹燥側根,有毒。生附,即未經炮製的附子,毒性更大。“長班”,即長隨,明、清時官員隨身使喚的仆人。此聯更是極盡譏諷、挖苦之能事。
金子銀子皆吾子
某縣令貪婪成性,循私枉法,卻偏偏在縣衙門口題了這麼一副對聯:
愛民若子
執法如山
有一天,不知是誰在原聯後加進幾句話,成了一副長聯:
愛民若子,牛羊父母,倉廩父母,供為子職而已矣
執法如山,寶藏興焉,貨財殖焉,是豈山之性也哉
上聯意思是,既然我是父母官,那麼縣內子民的牛羊、糧食都該供我享用,也算是你們盡了兒女的職責。下聯則用反問手法,質問這縣令:你聚斂寶藏,靠權力發財致富,這難道是山的性格嗎?一為縣令口吻,暴露了他的貪婪;一為百姓心聲,撕下了他的畫皮。
一副與此相似的對聯是:
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
執法如山,錢山靠山俱為山乎
北方學者之乎者也
有個清苑(今河北清苑縣)人在涇縣(今屬安徽)任縣令,以貪酷聞名。
一天早晨,人們見他辦公的廳堂前貼有這麼一副對聯:
彼哉彼哉,北方之學者,何足算也
戒之戒之,南人有言曰,其無後乎
這是一副集句聯,各句都出自“四書”。“彼哉彼哉”,語出《論語·憲問》,是孔子回答人問子西(鄭國大夫)是什麼樣人的話,意思是無足稱道。“北方之學者”,語出《孟子·滕文公上》,說的是戰國時楚國人陳良仰慕周公、孔子之道,到北方求學,而北方之學者,沒有能超過他的。“何足算也”,語出《論語·子路》,子貢問孔子:“現在的執政者怎麼樣?”孔子說:“噫!鬥筲(器識狹小)之人,何足算也(算得了什麼呀)!”“戒之戒之”,語出《孟子·梁惠王下》,說的是執政者驕慢而殘害百姓,孟子引用曾子的話“戒之戒之”。“南人有言曰”,語出《論語·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其無後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引用孔子的話:“始作俑者(第一個製作陶俑來殉葬的人),其無後(斷子絕孫)乎!”
此聯全用古書成句而不露痕跡,有很強的針對性(如“北方”、“南人”),諷刺又極為尖刻;“之乎者也哉”等文言虛詞,又使全聯生動活潑。
不識桃李與竹林
甘肅某縣令家財豐饒,但性情愚鈍,不通文墨,卻又喜歡與文人結交。凡是舉人進京參加進士大考,他都厚贈錢物。所以當地舉人都紛紛上門投刺(名片),以門人(學生)自稱。
有一天,有客人來拜訪,問他:“您家的桃李為何如此繁盛啊?”
他想了半天,答道:“我家園子裏隻種了幾株梅花,並沒種桃、李。先生記錯了吧?”
原來,他把客人所說“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後學和所舉薦的人才)當成了桃樹和李樹。
又一次,這縣令邀客人作樗(chū音初)蒲戲(古時的一種博戲)。客人中有叔侄二人,因有事未到,友人代為寫一短信,說“某某竹林,恰巧家中有事”。事後,縣令遇到其侄,竟稱呼“竹林”,以為那人以“竹林”為號,而不知其典(漢末“竹林七賢”中有阮籍、阮鹹叔侄二人)。
有人據此寫對聯嘲諷他:
自慚無地栽桃李
到處逢人說竹林
胸無點墨而又假充斯文者當戒之。
蓋瓦與挖煤
封建專製時代,當官的最有尊嚴。上司與下屬之分,猶如九天九地之懸隔。屬員見上司要呼“大人”,而自稱“卑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