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3

十六、尋常因物付物之言不可看得太深

【原文】

沅弟左右:

初八日接弟初四夜信,具悉一切。

王紹羲、陳萬勝陣亡,實深憫惜。地道一二處既穿,則它處亦斷難奏效,不必時時急焦也。王可升既不必調至浦口,則當調至無為州聽調。上遊英、霍、宿、太雖日日告急,然從二月至今,已告急四個月矣,亦聞慣而不驚也。餘赴金陵之期,從弟之意暫緩起行,以少荃將到之日為定。弟以倔強之性,值久勞久鬱之後,一見親人,涕泣一場,大鬧一場,皆意中所有之事。然為涕為鬧,皆可以發抒積鬱,皆可暗調肝疾。餘到在少荃之前四五日方為妥善,望弟屆時先寄一信為要。寄諭雖催金陵迅速成功,然無甚苛責之辭,不過尋常因物付物之言,弟不可看得太深。較之昔催向、和之辭鬆活多矣,亦並無甚傾摘者。弟少見多怪,難禁風浪耳。順問近好。

乾嘉中督撫秘決另寫。

六月初九日

【譯文】

沅弟左右:

初八日收到老弟初四夜信,具悉一切。

王紹羲、陳萬勝陣亡,實在深感痛惜。地道既然有一兩處已被鑿穿,則其他地方的很難奏效,也就不必總是著急了。王可升既然不必調到浦口去,就應調到無為州待命。安慶上遊的英山、霍山、宿鬆、太湖等地雖然天天告急求援,然後從二月至現在已連續告急四個月了,也已經聽慣了這些消息而不致驚恐了。我去金陵的日期,按老弟的意思暫緩上路,就定在少荃將到金陵之日。老弟性情倔強,又值長時間勞累、抑鬱之後,一見自家親人,哭上一場,鬧上一陣,都是可能的事。然而一哭一鬧,都能夠散發積鬱的肝氣,都能夠暗中調護肝病。我到金陵的日期在少荃到達之前四五天才算妥當,希望老弟到時候先寄一信提醒,這一點很重要。皇上寄諭雖然催促金陵之戰迅速成功,但並沒有什麼嗬斥責備的言詞,不過是一些平平常常的依靠其人,托咐於其人的話,老弟不要看得太重。比當年催促向榮、和春的言辭鬆活多啦,也沒什麼排擠指摘的話。老弟如少見多怪,則難以經得起風浪考驗了。順問近好。

乾隆、嘉慶年間所謂總督、巡撫任官秘訣,另紙寫就。

六月初九日

十七、天下之道無感不應無拙不伸

【原文】

沅弟左右:

前日寄弟一緘,昨初一回將六日內所奉廷寄諭旨全錄谘弟,並複奏裁勇及洪福琅事一片,想已收到。弟肝氣尚旺,遇有不稱意之端必加惱怒,不知近日如何懊悶?實深廑係。天下之道,無感不應,無拙不伸。以吾心之且憐且敬,知外間亦必千裏應之,亦必憐弟敬弟,萬口同聲。弟少耐數月以待之,而後知吾言之不謬也。吾所望於弟者三大端:一守金陵、芫、金,一發皖南北兩支遊兵,一修貢院趕十一月鄉試。三者皆辦到,則弟為我掙得十分體麵,而弟回家亦心安夢恬矣。

南雲、煥文來皖北,途費必須二萬,芳圃至寧國,途費亦須萬餘。弟部各營,除遣資外,亦須有四五萬為日用之需。日內須籌八萬金解王弟處。目下尚止二萬,請先交劉、朱為行糧,可否仍由弟酌之。上海、裏下河兩處勸捐日內趕辦,丞牘尚未發出,李世忠之谘今日發矣。前以四百金請李幼泉買參,昨在上海寄來之一兩,不知去銀若幹,餘留置弟木櫃內,宜以石灰養之,無令沾潮濕之氣。弟近不服補劑,餘甚以為然,而獨參蒸服卻無損也。澄弟信寄去查收。順問近好。

月初二日

【譯文】

沅弟左右:

前天寄老弟一信,昨天初一,我把六天之內所接奉的廷寄、諭旨全部錄下發谘文給你,並複奏裁汰兵勇折以及洪福琅事一片,想弟已收到。老弟肝氣依然旺盛,遇到不如意的事一定會發怒,不知道近日來你又是怎麼地懊惱憂悶?非常掛念。天下的道理,沒有有影響卻無反應的,沒有永遠卷屈不得伸張的。憑借我自己內心中又憐愛又尊敬的心思,我知道外麵就算千裏之外也有感應的,也是眾口一辭地憐惜老弟尊敬老弟。老弟稍忍耐幾個月等待一下,而後可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對老弟所希望的有三件大事:一是守住金陵、蕪湖、金柱,一是向安徽境內派出兩支遊動部隊,一是修複貢院,趕上十一月的鄉試。這三件事都能辦得到,那老弟就為我掙足了麵子,老弟就是回老家也能心安意定了。

南雲、煥文要求安徽北部的路費一定要二萬兩白銀。芳圃到寧國府,路費也要一萬多兩。老弟所部各營,除了遣散費用以外,還要有四五萬兩供日常開支之用。近日裏要籌集八萬兩解運老弟那裏。眼下還止有二萬兩,請弟先交付劉、朱二位作為糧餉,行還是不行仍由老弟斟酌。上海、裏下河兩處捐額也要在這幾天裏抓緊辦理,有關信函公文還沒有發出。給李世忠的谘文今天發出了。日前曾給四百兩請李幼泉代買入參,昨天收到從上海寄來的人參一兩,不知花了多少銀子。我把人參留在老弟的木櫃裏,應用石灰保存它,不要讓它沾上潮濕之氣。老弟近來不吃補藥,我認為很好,而唯獨人參蒸食卻無損於身體。澄弟來信附上、請查收。順問近好。

八月初二日

十八、於毀譽禍福置之度外是第一層工夫

【原文】

澄、沅弟左右:

撚匪全入湖北,任、賴、牛、李等股與成大吉之叛卒勾結在黃、孝、羅、麻一帶,張總愚亦在襄、樊一帶。餘調劉銘傳九千人由周家口馳援黃州,不知趕得及否。聞關東之騎馬賤甚為猖獗,劉印渠帶兵至山海關防堵。廣東一股亦不易了。

天下紛紛,沅弟斷不能久安,與其將來事變相迫,倉卒出山,不如此次仰體聖意,假滿即出。餘十二之信,四分勸行,六分勸藏,細思仍是未妥。不如兄弟盡力王事,各懷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之誌,終不失為上策。沅信於毀譽祝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層工夫。此處有定力,到處皆坦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