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1 / 1)

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人與生物圈計劃

生物圈保護區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省建立的全球性的自然保護網。世界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把全世界分成193個生物地理省,從中選出各種類型的生態係統作為生物圈保護區。其目的是通過保護各種類型

生態係統來保存生物遺傳的多樣性。

建立生態農場

生態農場是保護環境、發展農業的新模式。它遵循生態平衡規律,在持續利用的原則下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進行多層次、立體化、循環利用的農業生產,使能量和物質流動在生態係統中形成良性循環。

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和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因地製宜地造林種草,恢複林草植被。退耕還林地是指水土流失嚴重、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包括坡耕地退耕還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兩個方麵。

退耕還林是我國實施西部開發戰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

地衣的種植

地衣是真菌和光合生物之間穩定而又互利的聯合體,真菌是它的主要成員。地衣對汙染物十分敏感,被稱為毒氣自動檢測站。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屬,26000多種。從兩極至赤道,從高山到平原,從森林到荒漠,到處都有地

衣生長。我國地衣資源相當豐

富,人們食用和藥用地衣的曆史悠久。地衣營養價值較高,內含多種氨基酸、礦物質,並且鈣的含量特別高。

生態效率

生態效率是生態資源滿足人類需要的效率,它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其中“產出”是指企業生產或經濟體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投入”是指企業生產或經濟體消耗的資源和能源及它們所造成的環境負荷。在生物學中,生態效率是指生態係統中各營養級生物對太陽能或其前一營養級生物所含能量的利用、轉化效率。生態效率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本營養級與前一級相比,另一類是同一營養級內不同階段間相比。

保護生物

地球是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鏈是地球生態平衡的保

障,人類也隻是地球生物鏈中的一環。隻有保護好生物,維持地球生態平衡,人類才能有可持續的家園。

目前,一些種類的生物資源由於人類的過度開采和棲息環境的改變而日趨減少。為了永續利用,造福後代,各國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保護野生植物

有一種植物消失了,以這種植物為食的昆蟲就會消失;某種昆蟲沒有了,捕食這種昆蟲的鳥類將會餓死;鳥類的死亡又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影響。大規模野生植物毀滅會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產生嚴重後果,所以保護野生植物是維護地球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

保護野生動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受國家法律保護。所以濫食野生動物是違法行為。

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保護野生動物應該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