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上出現野人蹤跡
太白山野人傳聞
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西部,地處陝西省寶雞市的太白縣、眉縣和西安市周至縣三縣交界處。太白山為秦嶺山係的最高地段,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是我國大陸東半壁的最高山峰。保護區地處秦嶺山脈中段,是華北、華中和青藏高原三區生物交彙過度地帶,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植被垂直分帶明顯。
植物有200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連香樹、水青樹、星 葉草、太白紅杉等21種;動物有270多種,國家保護動物有大熊貓、羚牛、豹等20多種。關於太白山野人,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編著的《秦嶺主峰 ·太白山》一書這樣介紹:“近幾年來,據當地群眾報告,太白山東側的一些地方,曾出現過野人,這更加引起生物學界和人們的極大興趣。”
太白山是東、西太白山及其間的主脊跑馬梁與一係列南北延伸的峰嶺和深切河穀的組合體,由主脊和南北延伸的峰嶺構成太白山的骨架,海拔多在2600米以上。
從構造成因上看,它是一個斷塊山地,太白山占據了太白斷塊的主體,其主峰拔仙台是我國大陸東半壁的最高峰,其海拔比北部的關中渭河穀地高3000餘米。太白山頂麵微向南傾。東西長,南北極窄;北坡極為陡峻,多峽穀或障穀。這種地勢是適合靈長類動物隱藏的最佳地點。從直接或間接目擊者提供的地點厚 畛子、荒草坪、跑馬梁、架溝來看,都在太白山東南側一帶。出處與書上的記載卻極為接近。
從氣候條件來講,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地處中緯度地帶我國西北部的暖溫帶南緣,在這一地區冬季盛行偏北、西北氣流,寒冷而幹燥,降水偏少;夏季受西南及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氣候炎熱濕潤;春秋季處於冬夏季的過渡期,氣候變化較大,四季分明。7月至9月降水量較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有利於植物生長,屬典型的內陸季風氣候區,比較適合動植物生長。
從目擊者的職業來看:采藥、打獵、伐木,極有可能在意外之間與野人遭遇。深山裏狗熊、豹子、野豬都是令人害怕的野獸,為什麼要講出一個與野人相遇的經曆來呢?
目擊者描述相同,但互不相識,時間不同,而看到的野人特 點、地點卻極為接近,這便增加了太白山存在野人的可能性。
遇到死野人
1940年秋,山東省徐州市的王澤林先生在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曾和同事們乘汽車由寶雞去天水。起程不久,傳來槍聲,眾人以為土匪劫路,便一直朝前衝去。
大約行駛了10多分鍾,隻見公路上站著一群人,眾人下車詢問,原是當地群眾打死了野人,死野人停放在公路邊。
據回憶說:野人個子很大,約有兩米左右,全身都是黑紅色,毛發又厚又密,有一寸多長。當時它麵朝下臥著,車上有好事者把它翻轉身來看,原是一個母的,腹部毛色較淺,是紅色,兩個乳房很大,乳頭較紅,像是剛生過孩子不久,還屬哺乳期。頭部看起來比普通人的大不了多少,麵部毛較短,臉很窄,鼻子被毛蓋著,隻露兩隻眼睛,顴骨突出。因此眼窩顯得很深,嘴唇前突。頭發 較短,隻有一尺,長發披肩,形象極似猿人的石膏模型。野人兩肩很寬,約0.8米至0.9米,手和足有很明顯的差異,手心、足心沒有毛,手指和指甲都很長,腳有一尺多長,腳掌有六七寸寬,足趾向前。
據當地人說:“發現這野人已有一個多月,野人力氣很大,登山如履平地,一般人追趕不上它。它沒有語言,隻會嚎叫。”王先生是學生物的,所述比較具體,根據當代對野人考察所得的資料相對照,其特點為長發披肩,眼深唇突,身材瘦長,乳房下垂,尤其手足間有明顯差異,能夠健步疾走,已遠遠超過了類人猿的形象。
有待調查
對於太白山自然保護區有野人的說法,該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另有說法,他認為,“保護區於1965年經省政府批準建立,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係統和自然曆史遺跡。他們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時間在山上,跑遍了保護區內的 山山嶺嶺,在長達40多年的考察保護過程中,也聽說過野人的事,但都沒有見過,看來野人之事可能隻是一個傳說罷了。”
到底是前人的說法正確,還是這位副局長的說法有道理,看來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證明。相信一定的時間後早晚能夠使太白山的野人之謎大白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