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中之怪

身有劇毒美德蝮蛇

在我國的北方有一個蛇島,麵積不大,僅有4平方千米,島上盤踞著成千上萬條蝮蛇,因此被稱為“蝮蛇的王國”和“蝮蛇的樂土”。

這裏的蝮蛇體長多為一米左右,頭呈三角形,從眼至嘴角之間均有一條黑褐色的寬眉紋。上下唇為淡黃色,背為深色環紋, 腹麵呈灰白色。這是一種劇毒蛇,當地人稱之“七寸子”、“主鬆蛇”。

色幾乎同樹皮一樣,這完全是一種為隱蔽和捕食而生的保護色。香蕉園裏的工人常被四角蝮蛇的偽裝所迷惑,而身遭其害,以致喪失了性命。

響尾蛇的秘密

在美洲、非洲等地方有一種奇異的蛇——響尾蛇,它們會劇烈地搖動自己的尾巴,發出“嘎啦、嘎啦”的聲音。

響尾蛇尾巴的尖端地方,長著一種角質鏈狀環,圍成了一個空腔,角質膜又把空腔隔成兩個環狀空泡,仿佛是兩個空氣振蕩器。當響尾蛇不斷搖動尾巴的時候,空泡內形成了一股氣流,一 進一出地來回振蕩,空泡就發出“嘎啦、嘎啦”的聲音。

響尾蛇還同蝮蛇一樣,在周圍環境完全黑暗的情況下,能夠以一定的準確度來判斷方向,而且還能夠追捕到具有一定體溫的動物。

響尾蛇的兩隻眼睛圓溜溜、亮晶晶,是不是它們能夠在黑暗中看到物體呢?1937年,科學家曾經對響尾蛇進行觀察研究,把蛇的眼睛蒙住,然後觀察它們在黑暗中怎樣活動。結果發現它們照樣能閃電般地追捕食物。因此認為響尾蛇的眼睛,亮而無神,視力並不好。

1952年,科學家對響尾蛇進行了一次實驗。在響尾蛇體內同頰窩底部一層薄膜間的一根神經上,連接了一個電極。奇妙的情況出現了:當熱源或冷源接近響尾蛇時,它就受到刺激,神經脈衝不斷發出變化。同時還發現,在30多厘米以外的人手的熱度也 會激起它的反應。

人們還做了多次試驗。將響尾蛇麻醉,把頰窩膜的一條神經分離出來,通到測量生物電流的儀表上,用光(紅外線除外)、聲音和強烈的振動來刺激,甚至撥動響尾蛇時,都沒有生物電流的產生。可是,當熱體或人手接近蛇頭時,生物電流就產生了;當用紅外線來照射頰窩時,生物電流的反應則更強。

因此,人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響尾蛇有個熱定位器,長在眼睛和鼻孔間的頰窩地方。頰窩呈淺漏鬥形,深約5毫米,外口斜向前方。小窩由薄膜分成內外兩個小室。內室有細管反方向通向體外,裏麵的溫度,同周圍環境一個樣;外室是熱收集器,以較大的口對準需要探測的方向。膜上分布有神經,上麵充滿著線粒體。薄膜是特殊的感受器官,可以感受紅外線的輻射,使膜神經進入興奮狀態。正是在這種熱定位器的幫助下,響尾蛇才能發 現在前方的熱物體,並能判斷它們的大小和距離,以便決定捕獵或者逃避。

追蹤響尾蛇

20世紀70年代時,美國生態學家勃魯茲·明斯在佛羅裏達州的荒野追蹤了75條響尾蛇,在其中28條響尾蛇的胃裏裝進了蠟封的小型傳感器,帶有這種儀器的響尾蛇既會響,還會發報,從而了解到關於它們的食性、繁殖、冬眠、遷徙等習性。

一種東方鑽背響尾蛇的繁殖期不是經常說的在春季,而是在夏末。它們冬眠在同一地點:樹洞或龜洞裏。從11月至次年2月,不吃不喝。平時,主要以麻雀、老鼠、兔子為食。捕獵時先咬住對方,然後放射毒液,獵物縱然拚死亂跑,也免不了死亡。響尾蛇還具有明顯的“記憶力”和敏銳的方向性,能夠追蹤被咬的獵物,並且還能用同樣的追蹤技術來尋覓配偶。

響尾蛇有劇毒。最近,科羅拉多州大學生物化學家安東尼. 特發現了這種蛇毒的機理。原來,在響尾蛇體內,鋅和蛋白質分子相互作用,在蛇毒液中,生成一種酶。它能腐蝕人或動物的血管,破壞它的肌肉組織,他已經從這種毒液中分離出5種含鋅毒物,如果全部將鋅分離出來,“蛇毒”就不再有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