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的克裏特文明
考古學家的發現
克裏特文明,也譯作米諾斯文明或邁諾安文明,是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出現於古希臘邁錫尼文明之前的青銅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至前1450年,該文明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克裏特島。
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等來到克裏特島上進行考古發掘,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在島上發掘出好幾座古城的遺址,另外還有大量的文物,證明了克裏特王國的存在。
在古都“克諾索斯”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王宮的廢墟。它占地約20000平方米,依坡而建,共有3層,還有地下室。宮中大小房屋共幾百間,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連接。王宮結構之複雜,實為罕見。學者們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米諾斯雙斧迷宮,因為在廢墟中發現了雙斧標誌。
考古學家在王宮的牆壁上發現各種題材的壁畫,上麵描繪的都是些國王和貴族婦女及仆役的形象。這些壁畫曆經數千載之久,色澤仍然鮮麗如初。在王宮一個倉庫裏發現了許多一人高的大陶缸,裏麵裝著糧食、橄欖油和酒。在另一些倉庫裏放著戰車 和兵器。一間外麵包著鉛皮的小室貯藏著國王的巨大財富,其中包括無數的寶石、黃金飾物和印章。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有曆史價值的是那些數萬張刻有文字的泥版,在這些泥版上,古克裏特詩人用線形文字記述了國王的檔案和重要事件。一塊文字泥版上赫然寫著:“雅典貢來婦女7人,童子及幼女各一名”,這不禁使人想起關於米諾斯王強迫雅典進貢童男童女的故事。
克裏特文明的起源
克諾索斯位於克裏特島北部,這裏最早的宮殿於公元前1900年左右興建,建在新石器時代的居民點內。這個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得以發展,與東地中海沿岸的貿易頻繁,與埃及、腓尼基、小亞細亞、西西裏、意大利等地有廣泛的聯係。
在法伊斯托斯、馬利阿、紮克羅斯等地也陸續出現了宮殿。 克諾索斯的後宮殿毀於地震或戰禍,後又重建,而且更加雄偉。這是一個由多座兩層以上樓房組成的完美建築群,有專供舉行祭祀的場所。
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諾索斯和法伊斯托斯等地的宮殿同時遭到破壞,有人認為是由於錫拉島附近的火山爆發。公元前1450年左右,宮殿遭到人為破壞,可能是由於巴爾幹半島希臘人的入侵。從這時起希臘人成了克裏特島的主宰,並逐漸與當地原有居民融合,克裏特文明亦隨之結束。
克裏特文明的發展
米諾斯人主要以從事海外貿易為主。他們的文化在約前1700年之前顯出高度的組織性,與繼後以軍事貴族統治為特點的文化相同。許多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相信邁諾斯人在青銅時期重要的 錫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錫與產自塞浦路斯的銅被用來製造青銅。而隨後青銅工具逐漸由性能更優的鐵器所取代的過程,似乎與邁諾斯文明的衰落相吻合。此外,邁諾斯人還進行番紅花的貿易,這是一種產自愛琴海地區的自然基因變種產物。很難找到這種貿易的實物證據,不過在聖托裏尼有幅著名的壁畫“番紅花采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