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注目的彗星
20世紀末,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開始翹首以待,用期待和興奮的心情迎接兩顆回歸的彗星明星,即先有1996年的百武彗星,後有1997年的博普波普彗星閃亮登場。
彗星為什麼如此引人注目呢?首先是它的奇異形狀,毛茸茸的彗頭中間嵌著閃光的彗核,拖著又長又透亮的彗尾;其次是彗星突然出現,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則從遙遠的行星際盡頭奔向
太陽,隨後又揚長而去,長久不歸,如同浪跡太陽係的漂泊者。
埃德蒙·哈雷曾擔任過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1682年,他通過分析觀測記錄,發現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3顆彗星在出現方法、運行軌道和時間間隔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於是他在1705年斷定這幾顆彗星是同一顆彗星的反複出現,並預言這一彗星將在1758年再度出現在空中,並且每隔76年將出現一次。
後來,哈雷的預言得以證實,該彗星在1758年的聖誕之夜果然再次回歸,遺憾的是當時哈雷已經與世長辭,無緣與該彗星會麵了。
為紀念哈雷的功績,從此,這顆彗星就被正式命名為“哈雷彗星”,這也是人類第一次預報歸期的彗星。
20世紀,哈雷彗星有兩次回歸,第一次是1910年5月,地球 在哈雷彗星龐大的尾巴中逗留了好幾個小時,亮度如同火星,讓人大飽眼福;第二次,1985年至1986年,就遠不如上次壯觀;直至1986年3月和4月,人們才在南半球的上空目睹了它的尊容。
哈雷彗星每76年回歸一次,絕大部分時間深居在太陽係的邊陲地區,即使用現代最大的望遠鏡也難以搜尋到它的身影。地球上的人們隻有在它回歸時才能夠見到它。
1986年,天文學家已經認識到,彗星實際上是一個由石塊、塵埃、甲烷和氨所組成的冰塊。
彗核外表酷似一個深黑色的長馬鈴薯,就像一個髒雪球。這樣的小個子,遠離太陽時在地球上是無法辨認的,當這個髒雪球飛向太陽時,太陽的加熱作用,使其表麵冰蒸發升華成氣體,與塵埃粒子一起圍繞彗核成為雲霧狀的彗發和核,合稱彗頭。
彗發又使陽光散射,便形成星雲般淡光的長長彗尾。這時,彗頭直徑可達幾十萬千米,彗尾長達好幾千萬千米,變得好似龐然大物,但其質量卻小得出奇,絕大部分集中於彗核,隻是地球質量的10億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