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能否成為第二條黃河
長江能否變成第二條黃河?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黃河是怎樣變黃的談起。黃河和長江一樣,同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母親河。黃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比長江還大。
黃河和長江都發源於青藏高原,源頭最近處相距不足1000米。可是,為什麼其中的一條卻過早地衰老變黃了呢?這主要是由於它們選擇了不同的流經路線的緣故。
黃河走的是北線。從源頭流經紮陵湖、鄂陵湖地區時,由於基岩裸露,河水是清澈透明的。但從鄂陵湖以下約20千米處開始,進入泥濘之路,河水渾濁泛黃。這一帶屬黃土高原區,密布眾多支流,氣候多變,經常有雨雪風暴襲擊,引起山洪暴發。加上人類在此開發較早,植被破壞嚴重,造成水土嚴重流失。因此,這條大河才變成一條地地道道的黃河。它攜帶的泥沙在中下遊淤積,河床被抬高,成為具有獨特景觀的地上河。千古黃河由此而生。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大河。據估測,黃河每年輸往下遊的泥沙約16億噸,占全國外流河總輸沙量的60%。如果把這些泥沙用載重4000千克的卡車運送,每天裝載110萬車次,也 要一年才能運完。由此可見,黃河含沙量之大確實驚人。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地區,這裏覆蓋著厚厚的一層黃土,而且土質疏鬆,連同它下麵的疏鬆的紅土層厚度都在100米以上。由於缺乏草木的庇護,所以一到雨季,由於大量雨水的衝刷,許多泥沙就會隨雨水進入黃河,使河水變成滾滾泥流,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泥河。
長江選擇的是南線。長江上遊的水土流失區僅有36萬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比較集中的地區隻有十多萬平方千米,其中除去耕地麵積,所剩下的水土流失麵積同黃土高原那樣有40萬平方千米的範圍相比,已不算很大。
可見,長江上遊沒有像黃河上遊那樣產生大規模水土流失的 自然環境。
雖然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有加劇的趨勢。但可以預見,長江內含沙量不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長江不太可能變成第二條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