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形成(1 / 1)

河流的形成

河流通常是指陸地河流,由一定區域的內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經常或間歇地沿著狹長的凹地流動的水流。河流一般是以高山地方作為源頭,然後沿地勢向下流,一直流入湖泊或海洋。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環的重要路徑,是泥沙、鹽類和化學元素等進入湖泊、海洋的通道。

河流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有些河流發展於高山泉水,有些是山區所降雨雪長年積累

形成。這些泉水、雨水或雪水順著山勢向低窪處流去形成一條條小溪,這些小溪又歡快不停地彙合到同一水道形成了河流。在河水不停流瀉的途中,許多溪流加入到水流中,使水量越來越大,河麵越來越寬,一條大河就產生了,它不停地流入海洋。

河水奔流時可以改變地勢,衝走土壤,挖出深穀。喜馬拉雅山的喀利根德格河是世界上最深的河穀之一,深達5500米。

我國多數河流,特別是東部季風區的河流,補給水源主要靠雨水。降水地區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我國的河網密度因受到降水的影響也由東南向西北減少。

西部幹旱地區內流河的補給水源主要靠永久冰雪融水,氣溫 高低直接影響到徑流量的大小。

北方河流的補給水源中有季節性冰雪融水,河流一般有春汛。河流冰封時間的長短也由氣溫決定,在由低緯向高緯流向的河段,由於氣溫的變化,還會出現淩汛。淩汛,俗稱冰排,是冰淩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象。

青藏高原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地區,由這裏向東、南、北方向降低,因此河流分屬於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三大水係,其中太平洋水係的麵積最大。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分為3個階梯,在階梯上及分界線處成為河流發源地帶。如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有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等,發源於第二階梯東的有黑龍江、遼 河、海河、灤河、西江等,發源於第三階梯的長白山地、山東丘陵等地的有鬆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等。當河流流經階梯分界線時,形成落差,水力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