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虛傳的變位石(1 / 1)

名不虛傳的變位石

會走路的石頭

俄羅斯普列謝耶湖東北處有一塊能夠自行移動位置的“變 位石”。

該石呈藍色,直徑近1.5米,重達數噸。近300年來它已經數

次變換位置。自1840年藍色怪石出現在普列謝耶湖畔後,如今它向南移動了數千米。

17世紀初,人們在阿列克賽山腳下發現了這塊會走路的巨石,後來人們把它移入附近的一個挖好的大坑中。數十年後,藍色怪石不知何故卻移動到了大坑 邊上。

1785年冬天,人們決定用這塊石頭建造一座新的鍾樓,同時也為了壓製它。

當人們在冰麵上移動它時,不小心將它墜落湖底。而至1840年末,這塊巨大的藍石竟躺在普列謝耶湖岸 邊了。

科學家們對這一奇特的現象進行了長時間的分析研究,但始終未能解開其中的奧秘。

奇怪的航行石

死亡穀國家公園有太多的奧秘,其中就包括自然界最奇怪的現象:石頭會走。在那近乎幹枯的賽馬場鹽湖床上,石頭們趁人不注意,就會走起來。

科學家們是憑借石頭在其身後的地上留下的痕跡才知道它們在動,其實他們自己並沒看見。當然,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有人惡作劇的可能性,但至少確實

有些石頭在移動。

賽馬場鹽湖不常下雨,常下雨的時候湖水會泛濫。石頭們並不會浮起來,但對石頭移動的解釋就歸結為,由於潮濕的石頭下麵的泥變得濕滑,大風吹來的時候就更容易推著石頭前進。

另外一個解釋是,暫時沉積的水會結成大麵積的薄冰,有助於風力的反射和集中,更容易推動石頭前進。要想推動石頭,風力需要達到至少每小時100千米。這就是為什麼有時人們把這些石頭稱為“航行石”的原因。

無獨有偶,在美國加州的死穀名勝區也有一種“會走路的石頭”。

這些石頭散落在龜裂的幹鹽湖地麵上,大小不一,外觀普通,奇怪的是每一塊都在地麵上拖著長長的凹痕,有的筆直,有的略有彎曲或呈“之”字形。這些痕跡看來是石頭在幹鹽湖地麵上自行移動造成的,有些長達數百米。石頭怎麼會移動呢?

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學教授夏樸經過多年研究,找出了其中的奧妙。他選了30塊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石頭,逐一取了名字,貼上標簽,並在原來的位置旁邊打下金屬樁作為記號,看看這些石頭會不會移動。

結果不到一年的光景,除了兩塊以外,其餘的都離開了原來的位置。有一塊還移動了多次,共“走”了200多米,另一塊石頭一次就走了230多米。

夏樸研究了石頭的“足跡”,並查核當時的天氣情況,發現石頭移動是風雨的作用,移動方向與季風的方向是一致的。

鹽湖每年的平均雨量很少,但是即使微量雨水也會形成潮濕的薄膜,使堅硬的黏土變得滑溜。這時,隻要附近山間吹來一陣強風,就足以使石頭沿著濕滑的泥麵向前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