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色和水色的不同
海色
海色是人們看到的大麵積的海麵顏色。經常接觸大海的人會有這樣的感受,海色會因天氣的變化而變化。當陽光普照、晴空萬裏的時候,海麵顏色會藍得光亮耀眼;
當旭日東升、朝霞輝映之下,或者夕陽西下、光輝反照之際,可以把大海染得金光閃閃;而當陰雲密布、風暴逞凶的時候,海麵
又顯得陰沉,一片暗藍。當然,這種受天氣狀況影響而造成的視
覺印象隻是一種表象,它並不能反映海洋水顏色的真正麵貌。
水色
水色,是指海洋水體本身所顯示的顏色。它是海洋水對太陽輻射能的選擇、吸收和散射現象綜合作用的結果,與天氣狀況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平時,我們看到的燦爛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的光合成的。
這些不同顏色的光線,波長是不相同的。而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線,無論是吸收還是散射,都有明顯的選擇性。在吸收方麵,進入海水中的紅、黃、橙等長波光線在30米至40米的深處,幾乎全部被海水吸收。而波長較短的綠、藍、青等光線,尤其是藍色光線,則不容易被吸收,並且大部分反射出海麵。在散射方麵,整個入射光的光譜中,藍色光是被水分子散射得最多的一種
顏色。所以,大洋的海水看起來就是一片藍色。
海洋水的透明度
海洋水的透明度與水色取決於海水本身的光學性質,它們與太陽光線有一定的關係。一般說來,太陽光線越強,海水的透明度越大,水色就越高,光線透入海水中的深度也就越大。
反過來,太陽光線越弱,海水透明度就越小,水色就越低,透入光線也就越淺。
所以,隨著透明度的逐漸降低,海洋的顏色一般由綠色、青綠色轉為青藍、藍、深藍色。
此外,海洋水中懸浮物的性質和狀況對海水的透明度和水色也有很大的影響。大洋部分水域遼闊,懸浮物較少,並且顆粒比較細小,透明度較大,水色也多呈藍色。
比如,位於大西洋中央的馬尾藻海域受大陸江河影響小,海水鹽度高,加上海水運動不強烈,懸浮物質下沉快,生物繁殖較慢,透明度高達66.5米,是世界海洋中透明度最高的海域。大洋
邊緣的淺海海域由於大陸泥沙混濁,懸浮物較多,並且顆粒較大,透明度較低,水色則呈綠色、黃綠色或黃色。例如,我國沿海的膠州灣海水透明度為3米,而渤海黃河口附近海域海水透明度僅有1米至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