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0章 萬萬不可(1 / 2)

“退休”一詞並不是近代才有的概念,現代官員會退休,其實古人也會退休,但古代的退休人群主要是指古代有正式編製的官員們。而“退休”一詞也有很多種說法,“致仕”“乞骸骨”“告歸”“致事”“致政”“告奉養”“請老”皆是隻得一件事。

《禮記·曲禮》有雲:“大夫七十而致事”。也就是說古代官員其實很慘,沒有勞動法保護,要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退休,而古人的平均壽命本來就很短,能夠活到七十歲少之又少。因此這樣的製度規定,實際就相當於讓古代官員們在崗位上工作一輩子,為國家奉獻終身。

在現代人看來盡管看著不太合理,但作為禮法之一的“七十而致事”還是流傳下來,為各個朝代所遵循,想想前世因為要延遲退休,導致無法躺平領退休金網上掀起的反對風潮,趙昺都覺的汗顏,古代多少官員連退休金都為領到,人家說什麼啦!

但是製度規定是一回事,實踐又是另一回事,古代還有大把的官員即便到了七十歲都未能準時退休。有些年滿七十的官員如果口齒清晰,看著不太衰老的,仍然會有有被繼續留用的可能,若是不幸長了張娃娃臉恐怕真的死在工作崗位上了。

另外一類人則是大器晚成者,人過七十歲才開始發跡,受到重用自然不能按時退休了;而當下的大元也喜歡使用超齡人員,不過卻多是從事醫術、陰陽占卜、工藝製造這類技術性官員退休,這樣連返聘的錢都省了。對這部分官員來說,他們固然應為受到皇帝的重視而感到榮幸,但是失去自由的滋味也著實有些無奈。

不過,對大部分普通官員來說,主動申請提前致仕,獲得批準的概率是很高的。在大宋朝,皇帝為解決冗官問題還會對提前致仕的人員予以獎勵。同時,提前致仕也相當於讓賢,留出位子給更年輕的人才。

當然古人退休製度也有一定彈性,並不是所有人都要熬到白發蒼蒼才能離開官場。他們還有一個途徑可以告別官場——提前致仕,也就是提前申請退休。官員申請提前退休的原因很多,既有自身能力不夠、識趣提前退出的;也有厭惡官場、在利益鬥爭中失敗而被迫退休的;還有要回家侍奉父母、或是自身有疾病實在不能勝任的。

不過古代絕大多數官員會在退休後返回原籍,“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回歸故土是中國人的傳統意識。而有些官員之所以在退休後不選擇留在繼續京城,也是因為“長安大,居不易”,一些官員能夠在退休後拿到全俸,一些官員則隻能拿到半俸,甚至更低,導致在大城市生活不易維持。

可無論是按製正常退休,還是自請退休離職,官員走出衙門的那個瞬間,心情定是無比惆悵的。而趙昺想著伴隨自己起於微末奮戰多年的老臣將一個個離開朝堂卻多有傷感,因為很多人致仕還鄉可能就成永別。

傷感歸傷感,趙昺也覺的讓人七十才退休也不人道,他當年就看著應節嚴白須上殿就覺得十分不妥,專門賜其座位。可想想隨自己打天下的臣僚很多人皆進入老年,以後朝會上皆是一班拄著拐棍,佝僂著腰,頭發花白的老頭上殿,是不是就得準備一排椅子了。

而讓老臣留任,趙昺也有許多不得已,畢竟他起家於瓊州,當初彈丸之地也不需那麼多官員治理。盡管為了日後著想留任了許多編餘官員和幾次開科取士,可限於編製和財政又不可能太多,而日後的形勢發展超乎預料,收複江南後不過數年又奪取兩淮,而今又占據了大半的中原地區。

疆土的擴展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員管理,差額豈止千百,而這些知根知底的老臣趙昺用的順手,也更加信任,尤其是如鄭虎臣這等中堅力量。而那些新晉官員,一個是缺乏理政經驗,一個是也需要時間培養,他也就選擇性的遺忘了老臣們的年齡。而當下確是必須要妥善解決的時候了,他實在不忍心看著這些艱苦奮鬥半生的老臣,在勝利的時刻卻累死在任上……

“陛下,屬下有一事稟告。”又閑聊了幾句,鄭虎臣言道,“斡脫人塔瑪曾在泉州斡脫局任職,與事務局打過交道,後又轉到涿州斡脫局。得知屬下在此,尋來相見!”

“哦,若是小事汝自行處理便好,勿需稟告!”趙昺言道。

對斡脫人趙昺並不陌生,他們其實就是色目商人,因為在早期與蒙古貴族建立關係,不過原先屬於私商,但在蒙元帝國建立掌管機構、製定政策給予保護之下,這個特殊的商人群體,私商而兼有“官商”,挾“公權”而牟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