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承羽若有所思地望向北麵,來到這個世界之後的迷茫開始逐漸消失。
“既然逃不掉,何不放手一搏,終結這場災難!”蘇承羽的眼神變得堅定起來,“縱然此時清軍勢頭極猛,但我知道曆史的走向,有超越這個時代的技術,加上皇親的身份,勝負還未曾可知!”
他又想起了前世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一幕幕的屈辱的曆史在腦海中浮現。如果擊敗滿清讓大明得以延續,一個漢族統治的華夏,這些悲慘的曆史很可能就不會發生!
曆史上,清廷一直無視甚至阻擾科學技術的發展。隻有科技停滯,他們的騎射才能始終占據優勢,方便鎮壓漢人的反抗。
中國自此與西方的科技差距越來越大,直到經曆百年恥辱之後國人才開始艱難地追趕西方,其中付出的代價也隻有中國人自己知道。
實際上十七世紀初的大明在科學技術方麵並不落後歐洲多少,假以時日極有可能轉變為近代科學,尤其有自己這個現代人指點,工業革命恐怕都輪不到歐洲人。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既然自己有機會讓這一切重來……
蘇承羽沉默良久,猛然用力攥緊雙拳,從牙縫裏迸出幾個字,“大明,不能亡,不會亡!”
既然決定了要大幹一場,他便很快拋開所有其他想法,開始集中精力思忖拯救大明的辦法。
“亂世之下,軍力才是決定性因素。”他思忖道,“而打仗無非三個要素——錢、人、武器。”
想到這裏,蘇承羽唏噓不已,時下大明恰恰在這三個方麵都做到了最差,否則以大明龐大的體量,怎會被隻有幾十萬人口的後金滅亡。
首先,明末的稅收政策極不合理——士紳階層不納稅。於是大量地主、富商都掛靠在士紳名下逃避稅收,導致稅收壓力幾乎全落在自耕農身上。
由於烽煙四起,朝廷不斷提高稅率支付軍費,最後沉重的稅收使得大量農民破產。農民破產帶來的是朝廷稅收崩潰,政府財政破產。
其次,明軍的衛所製相當於“農墾兵團”,戰鬥力本就一般,加上軍官不斷強奪士兵土地,“農墾”沒了,卻還得上前線拚命。窮困潦倒的部隊無可避免地士氣低落、軍紀極度敗壞,打起仗來一觸即潰,搶劫老百姓的時候卻比流寇和清軍還猛。
雖然後來朝廷也積極采取募兵製,但可憐的財政根本發不出軍餉。嚴重欠餉導致招募的軍人嘩變、搶劫、投降頻發,甚至比衛所兵還不堪。
最後,在武器方麵大明通過學習歐洲和自己創新,也搞了不少先進武器。但官員思想守舊,加上窮逼朝廷也沒錢造新裝備,導致大量明軍還拿著上個世紀的火門槍作戰,這能打勝仗才見鬼了。
對這些積弊,蘇承羽這個後來者自然有大把的應對方案。
比如財政方麵。實際上大明並不窮,不過財富都集中在江南士紳、豪商手裏。隻需改革稅製讓他們交些稅,政府財政很快就能恢複元氣。
此外大明的對外貿易量極為驚人,若能廢除海禁鼓勵外貿,僅對日本的貿易順差就夠支撐對清戰爭的。而且這個方麵清廷還隻能眼巴巴看著流口水,因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港口集中在福建和廣東,這兩個省現在可都還在大明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