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楯車之後,建虜排出的是他們慣用的一種混合方陣,既是康熙時候被稱為“九進十連環”的戰陣。當然,這個名字此時還未出現,眼下清軍大多稱之為連進輪射戰法。
這種混合方陣以二百至三百人組成一個方陣,大致分為三層。
最前麵是漢軍火器營鳥銃手,共四五十人左右,站成三至五排。有千斤以上重炮一門及諸如虎蹲炮的炮數門,分置於銃手之間。滿八旗銃手二三十人,居於漢軍銃手兩側。
中間層主要是黑營刀盾手和長槍手,共七十到八十人。他們兩側是六十名左右的紅甲巴牙喇,也同樣持刀盾或長槍。
最後一排則全是紅甲巴牙喇,人數四十上下,使用刀、矛,一定程度上起到督戰隊的作用。在他們兩側則是而三十人的黑營後備軍,隨時補充方陣中被敵軍擊斃的人手。
這巴牙喇乃是滿語“護軍”的意思,白巴牙喇和紅巴牙喇既是八旗兵中挑選出的精銳,戰力極強。
尤其是前者,每牛錄之中隻抽選十人任白甲巴牙喇,屬於旗兵精銳之中的精銳。不但人人勇武健碩,而且裝備極為優良。每人配備兩匹戰馬,雙層甲、硬弓、精鋼刀,甚至在有需要時會配給三層甲。
即使紅甲巴牙喇,也屬清軍中的精銳,通常每牛錄抽選四十名,每人都配有棉甲,同樣也有硬弓和鋼刀。
而黑營則屬於普通旗兵,裝備比較前兩者要差不少。百名黑營隻配十五件棉甲,裝備的刀、弓也沒有巴牙喇的精良。
從此可以看出,清軍的方陣中除了銃手,幾乎人人帶弓,加上大量的火炮,其中遠程投射火力非常強,和裝備輕型鳥銃的明軍對射從來沒有吃過虧。
此外他們精兵均置於後排和兩側,可有效防止方陣潰散,還能阻止陣中士卒逃跑。
建虜這連進輪射陣自皇太極時代成型,是八旗兵在明軍陣法基礎上自創的一種方陣戰術,在明末時分屬於東方大陸上最先進的方陣之一了。
所以千萬別被八旗弓馬得下這種話蒙蔽了。當時的清軍大量使用火槍和大炮,配合先進的方陣,在武器裝備和戰術打法上都極為先進。絕大多數的戰鬥中,他們是靠大炮、火銃和反曲弓擊潰明軍的,至於騎兵,多是在追擊潰軍和騷擾方麵發揮作用。
不過若是比方陣的先進性,建虜自然要被龍衛軍的步兵線列陣型甩開十條街去,畢竟二者相差了上百年。便是比起破虜營的莫裏斯方陣,清軍也要遜色幾籌。
但在圖賴的心中,他將要麵對的不過是一群稍強些的明軍,定會如以往那般,在他的大軍幾番衝擊之後便作鳥獸散。
朱琳渼在望遠鏡中看到數十輛堆滿沙袋的木頭車被建虜推至隊列前方,便知這就是建虜著名的楯車,他立刻示意傳令兵,“讓炮兵營執行乙字預案。”
“是!”
要圖賴所率八旗步卒自幼訓練打仗,戰陣方麵還是非常熟悉的,僅用了十來分鍾便整好了陣型。
圖賴隨即一聲令下,六十門各式大炮被推到了楯車的間隙處,一群漢軍炮手開始裝填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