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初顯成效(1 / 2)

監收接過銃機座,從袋中掏出卡尺、稱等工具仔細量過,這才在李景工台旁的冊子上記下日期和工序步驟號,再按了手印,算是核收過關。

李景這才重又將那銃機座放上鑽台,用木夾固定好,而後將鑽台上半部分輕輕壓下,另一隻手用不太熟練的動作轉動一旁的“之”字形手柄。

鑽頭在一係列皮帶和數個齒輪帶動下迅速旋轉起來,而後穩穩地落在鐵件上,鐵屑四濺。

李景雖對現在的工藝標準化有諸多意見,但這部鑽台卻讓他極為歎服。這東西比起他以前用的那種以弓弦扯動旋轉的鑽床來,不僅速度極快還非常穩,鑽孔渾圓且毫無歪斜。

要知道,他現在用的這種麻花鑽雖然看似簡單,卻是二十世紀初才發明出來的,經過函數計算,鑽孔效率極高。

李景又想起今在技工學堂裏項大人以後要盡可能減少純手工加工,整個軍器局早晚會全部換成類似這種鑽台的便利機械。

據那些從江西來的工匠還帶來了一種叫“鏜床”的東西,更是不得了,以前得七八才能鏜好一根的銃管,用那東西不到半便成。而且鏜孔光滑,幾乎不會出現鏜壞的情況。

若是如此,這工藝標準化倒也不錯。他心中暗道,隻要照著《流程手冊》的規矩來,等用慣了那些細致的新工具,以後幹活倒是能輕鬆不少。

……

傍晚時分,軍器局的工匠均已收工。朱琳渼卻帶著宋應星、項峰等人開始在各個工坊間巡查。

最近這段時間他都是一離開文華殿便趕來軍器局,推進工藝標準化的事情。

這間工坊裏雖空無一人,但工匠們在昨日收工時已將所有工台收拾地整整齊齊,咋看上去還頗有些現代化車間的味道。

朱琳渼走到成品堆放區,隨手挑出兩副銃機,又取出工具仔細測量了一番,雖二者仍有些偏差,但總體來已可算作通用件了。

他轉身從一旁的徐爾路手裏接過一副沒裝銃機的燧發銃,將手中銃機安了上去。銃機和銃床間非常吻合,縫隙最大處也就兩根頭發絲的寬度,基本上固定好銃機便能裝彈發射了。

他又看了銃機上刻的工匠名“李景”,滿意地點了點頭。這在後世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十七世紀卻是一個不的奇跡。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火銃都是純手工打造,且工匠間各自為政,即使同一型號的銃,部件也無法相互通用。一支銃上的某個部件若是損壞,整支銃便隻能拿給銃匠修理。

而他手中的銃床和銃機乃是兩個不同工坊製出來的,能做到如何契合,明工藝標準化已開始顯現成效。

等工藝標準化成熟之後,便能進一步推行流水線生產模式。

這東西可是工業大殺器之一,能將大規模生產的效率提高數倍乃至十數倍!

而且流水線生產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優點,便如製銃,以後就沒有銃匠這個職業了,取而代之的是鏜管匠、機括匠、銃床匠。如此一來培養工匠的難度又降低了數倍。

有了高效率的大規模產業,加上大批可用的工匠,實現大明工業化便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