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宣傳的威力(1 / 2)

同時戰艦的船身一般都是用極為堅硬的榆木、橡木、櫸木之類所造,厚實的船殼甚至可以擋住入射角度比較的炮彈。

是以蓋倫船雖然沒有水密艙,但在炮戰時,生存能力卻也不算太弱。當然,一旦水線以下被擊穿,那定是十死無生,這點就比不上福船了。

最後,蓋倫船的船帆也與福船極為不同。

前者使用整塊帆布製成的軟帆,重量,可以將桅杆建得很高,且易於製成任何形狀,在合理安排之下能夠達到極大的吃風麵積,最大航速非常高。

而後者用的則是用大量平行的橫木杆將帆撐起,優點是楊帆、收帆操作簡便,船帆轉向迅捷。

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整帆重量很大,若桅杆太高,則嚴重影響船體重心。故而硬帆麵積較,最大航速不如軟帆。

木質帆船的海戰,誰能搶到上風口誰就能取得巨大優勢,而福船與蓋倫船對戰,往往因為航速較低而失去上風位置。

所以綜合來看,作為戰船,蓋倫是有不優勢的。當然,如果是商船,操作簡單,抗沉性好,兼造價便宜的福船絕對更有優勢。

正因為如此,曆史上鄭成功收複台灣時動用了大熕船二十條,四百噸以上的福船超過四十條,以及一百多條快船、哨船。

而荷蘭人的主力艦隊僅有兩條四百多噸的四級戰船和三條四百噸的武裝商船,以及三四十條型商船。

但即便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鄭成功最終也僅以縱火船和跳幫戰才擊敗了荷蘭艦隊,而雙方的戰鬥損失竟高達十幾比一。

若非之後從印尼趕來的荷蘭增援船隊遇到了風浪,曆史上鄭成功收複台灣恐怕還得晚上很久。

由此足可見蓋倫船作為戰船的巨大優勢。

是以朱琳渼規劃建造五到六條五百噸和兩條七百噸左右的蓋倫船作為主力,輔以一些型蓋倫和快船,如此才能對荷蘭艦隊形成壓製。

他是絕不容許大明水師在戰船比荷蘭人弱的情況下與敵拚命的。

等到大明水師建成,海上貿易控製權將重回大明手中,即使僅以東南亞的貿易量,都足以解決朝廷財政問題。

隻是眼下唯一能造大船的南安船廠卻缺乏會造蓋倫船的工匠。

他們先前在南洋工匠指揮下所造的蓋倫船也不過二百五六十噸,朱琳渼為穩妥起見,計劃先讓他們造兩條同樣尺寸的,然後再上五百噸的大船。

而這期間,船廠最大的船台空著也是空著,幹脆造一條大熕船,聊勝於無。等以後戰船多了,這大熕船還能改作商用。

沒過多久,二百六十噸蓋倫船的樣便被交到朱琳渼手中。

這樣如同一隻極為精致的模型,船內外所有的結構纖毫畢現,同他給工匠們的圖紙上完全一致。

他又仔細將樣檢查一番,確認沒有問題,便吩咐工匠們即刻開始建造。

有了精準的樣,加上這些工匠有過製造相近船型的經驗,朱琳渼便完全放手交給他們去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