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渼所的這條進兵路線與曆史上永曆十三年鄭成功北伐南京時基本一致。
不過那時鄭成功是令士卒登上戰船行軍,沿途偶爾上岸奪城,而朱琳渼卻以陸軍為主,水師僅負責補給。
應該鄭成功所選的路線是非常科學的,基本避開了所有防守堅固的重鎮,一路北上毫無阻礙。
二十世紀的上海的確是國際化大都市,但明末時分那裏還僅是個鎮,不駐軍,連個像樣的城防都沒有。而嘉定遭到反複屠城之後,城中十室九空,更是沒有什麼防禦能力。
隻有作為南京東側門戶的江陰城堅兵足。但鄭成功當時選擇繞過江陰不攻,跳至北岸奪下了防守空虛的瓜洲,又以瓜洲為跳板攻取了對岸的鎮江,兵鋒直逼南京。
到了此時,南京以南的鬆江、蘇州、常州等地的清軍隻得老老實實回防南京。若當時鄭成功一舉奪下了南京,回頭很輕易便能將這些地方收入囊中。
不過鄭成功也犯了個致命的錯誤,那便是太過依賴舟船。直到進入長江之後,他仍要堅持部隊乘船行軍,但長江乃是自西向東流的。
他的水師想要從長江出海口駛到南京,一路皆是逆流,隻能依靠纖夫拖拽戰船前進,速度極慢。以至於南直附近的清軍已靠雙腳走回了南京,他才堪堪趕到瓜洲,而此時建虜已完成了南京的防禦部署。
不過這一係列的問題朱琳渼自然非常清楚,故而他要用鄭成功做得對的方麵,同時避免令大軍逆流而行的問題。
他繼續道:“東路軍沿途這幾處城鎮當無太多賊軍駐守,以一個營的驃騎兵足可奪取。我軍主力緊隨其後,隻需一路快速行軍,在洪承疇還未反應過來之前兵臨南京城下!”
坐在眾軍官最前麵的張家玉看了眼地圖,憂慮道:“大人,沿海岸北上南京,卻必要經過江陰。此處城壘甚堅,去年典史閻應元僅率數千士卒及城中百姓,便將數萬虜賊堵在城外八十一。
“若我軍被江陰所阻,恐難有奇襲南京之效。”
朱琳渼笑著搖頭道:“我們不攻江陰,而是登長江北岸,向西繞過江陰。”他指向地圖上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彙處,“之後速取瓜洲,再渡江南下取鎮江。此時著急的便是江陰城中的虜軍了,我們則坐守鎮江等他來攻城。”
南京、鎮江、江陰三城在長江南岸自西向東一字排開,可以,江陰和鎮江便是南京東側的兩道門戶。不過第一道“大門”通常都會比較堅固,而後麵的鎮江城就要簡陋得多,加上攻敵不備,朱琳渼相信,當年鄭成功的舊式軍隊能拿下此城,以龍衛軍的戰鬥力應該更不成問題。
“待我軍兵圍南京,洪承疇必慌忙調各路賊兵回防南京,而我們則可四處設伏,圍點打援,將這十幾萬清軍一口口吃掉!”
曆史上鄭成功也成功地包圍了南京,但他卻過於輕視建虜的動員能力,當十多萬清軍趕至南京時他還毫無知覺。以至他的大軍在猝不及防之下遭敵偷襲,最終含恨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