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忽悠瘸了(1 / 2)

也難怪湯若望會這麼。要知道,刺刀這東西可是百年之後才開始普及的,眼下歐洲頂多有些插在槍管裏的刺刀,使用非常麻煩。

而且現在除了明軍之外,也沒有的燧發槍步兵線列戰術出現,大家對用刺刀對付騎兵肯定抱著極大的不信任。

高翔還想要爭辯,喬偉禮卻根本不給他機會,又開啟了下一個話題,“還有,你們竟然用一盎司的的火槍!這怎麼能夠用?!”

一盎司比六錢略少一點,為取得湯若望的共鳴,喬偉禮特意用了歐洲的單位。

湯若望和科洛托夫幾乎一起點頭,“沒錯,兩盎司的火槍才是戰場主流。”

“一盎司的槍隻夠用來打獵。”

高翔聽了通譯轉述,忙擺手道:“當初我家柯將軍手下也有十一錢銃,但和明軍的六千銃對射一點也占不到便宜……”

“那是因為你們的士兵太差,”喬偉禮傲然打斷他,“重型火槍比中、輕型火槍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這是歐洲戰場上經過上百年總結出來的經驗。憑你打的那一次敗仗就想要推翻無數軍事才的論斷?”

湯若望和羅刹人又是同時點頭。目前歐洲各國的步兵武器幾乎已經被西班牙重型火槍統治了,“重型最好用”這簡直就是常識。

其實他們都走入了一個誤區。十六、十七世紀時,歐洲普遍裝備重型火槍是有原因的。

歐洲人口稀少,但卻有量的優勢鐵礦。這就導致了他們的士兵披甲率極高,特別是板甲騎兵,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王牌兵種,火銃沒有十錢左右的口徑,五十步內都難以將其擊斃。

如果兩支歐洲軍隊交戰,裝備中、輕型火槍的一方很可能無法徹底射殺敵軍的重甲騎兵。那麼一旦被對方的重騎兵突入自己軍陣,那邊很容易形成全軍潰敗。所以對歐洲人來,有效擊穿板甲是火槍必須達到的要求,為此可以放棄其他所有指標。

於是重達二十斤的西班牙重型火槍在歐陸大行其道。

其實如果沒有重型板甲的因素,笨重的十一錢銃根本不是全重僅十來斤的六錢銃的對手,因為後者在士兵移動速度、操作利靈活性、射速等方麵都具有絕對優勢。

這也是為什麼到了十八世紀,重甲騎兵逐步退出曆史舞台之後,歐洲各國都開始使用一盎司火槍的原因。

朱琳渼作為後來者,自然知道在東方大陸因為鐵礦含雜質多儲量少,幾乎沒有重型板甲武裝的部隊,中等口徑才是最為合適的。故而他一開始就選擇了六錢作為龍衛軍火銃的標準口徑。

但因為有了王應式這個叛徒,他就不得不想辦法擾亂建虜發展武器的思路,用並不適合東方的重型火銃替換中型火銃就是重要一環。

見自己的意見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喬偉禮又憂心忡忡地問湯若望道:“約翰,現在一盎司火槍造了多少?”

約翰乃是湯若望的本名,約翰?亞當?沙爾?馮?白爾。

“大約一萬兩千多支,南北兩京軍器局還有超過四千支正由工匠打製。”

“還好我正巧來這兒看你。”喬偉禮又白了高翔一眼,“否則清國的軍隊就要被這家夥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