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銀子的問題之外,大明還有很多不宜立刻渡江北伐的因素。
例如新兵的補充,明軍武器裝備的換發、升級都還沒有徹底完成,此次在江北大平原上作戰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討巧之處,又是百分之百的敵占區,必須要做比以往更充分的準備才行。
而海上的較量更是重點。在沒有徹底消滅鄭芝龍艦隊之前,長江的控製權很容易落入建虜之手,輕率北上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情。
按朱琳渼的規劃,至少要在水師取得全麵優勢之後,才會考慮北伐。在那之前,最好是能完成遷都事宜,以一個極具凝聚力的朝廷來麵對那場曠世決戰。
朱琳渼遂虛按雙手示意眾臣安靜,“大家一心收複失土、驅滅虜賊,這我甚感欣慰。
“不過凡事都有自己的既定規律,打仗更是如此。具體軍務上的事情我且不,光是府庫空虛一項,便不宜貿然渡江。”
他指向楊廷麟,“大家可以向楊閣部了解一下情況。”
路振飛卻是早有準備,立刻揖道:“殿下,眼下戶部賬上確實沒多少銀子,不過,據臣所知,海關司那裏卻有五十多萬兩,還有工部也有三十萬兩上下。”
他“誌得意滿”地掃了眼黃宗羲和方以智,接道:“據聞這些錢是要用來組建‘遠洋商隊’,或是修建鐵廠、馬車廠。臣以為,這些事宜皆可暫緩,將銀子用到伐虜大業之上!”
朝廷上立刻一片讚同之聲。
朱琳渼卻被路振飛一席話差點兒氣得笑出來,這還真是毫無商業誠信的概念!遠洋商隊、鐵廠之類都是私人入股,怎可能隨便動用籌來的股銀?
“路閣部,這些錢皆是股銀,必須專用,怎能任由朝廷調撥?”
他見路振飛還要辯駁,立刻擺手製止他,語氣嚴肅道:“人無信不立,國家更是如此。句讓人臉紅的話,當初若非朝廷濫發寶鈔卻又不向持鈔之人兌現實銀,從而失了信義,此時我們印二百萬兩的寶鈔,什麼問題便都解決了。
“這募股之事正是朝廷立信的開始,你這次擅動了股銀,往後誰還敢投錢進來?屆時朝廷想要造船、修路、建鐵廠、建玻璃廠等等,就全得自個兒掏錢。大家可知朝廷多少年的稅賦才能將這些事兒搞好?三十年?四十年?還是百年?
“況且這遠洋商隊還是今後朝廷重要進項,為了眼下能摳點兒銀子出來就拖延此事,實乃殺雞取卵。我可以告訴諸位,這遠洋商隊建好之後,僅出海一次賺的銀子,就夠我們此時渡江北伐隻用!”
他最後極為堅定道:“此事不用再議了,我對北伐事宜早有成策。還有誰有其他事情要奏?”
待散了朝,張家玉忙自後快步追上了朱琳渼,似對朝堂所之事還不放心,揖道:“大人,朝中文臣所言多欠周詳。屬下以為,時下絕非北伐良機。
“此番新兵初抵南直,與所部尚需磨合,殿下吩咐增製的新型獵兵銃還未造出三成,水師戰船更是所缺良多。此外,先前連勝之後士氣雖旺,卻已漸有輕敵之意蔓延,而虜卻多聚哀兵,此時北上,絕難一擊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