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反應部隊是後世由海灣戰爭催生的一種新型作戰思路,能夠長時間保持極高的備戰狀態,做到快速部署、快速支援、快速突襲、快速製敵。他們通常獨立編製,獨立作戰,且為了縮短後勤準備時間,隻裝備輕型武器。
眼下清軍趁漢興朝初立及湖廣作亂的機會,四處找尋長江狹窄處南渡襲擾。龍衛軍和破虜營被牽製在六七百裏長的戰線上,疲於追蹤敵軍,不但士兵非常疲憊,且作戰效率也差強人意,很多地方都是被劫掠之後明軍方才趕到。
李定國這隊人馬在做流寇時也是全國到處躥,速度極快,對四出襲擾之事更比建虜輕車熟路。若再給他們配備新型四輪馬車及簧輪短銃軍器,令他們在長江沿岸堵截建虜騷擾,以他們的反應速度和“經驗”,定能取得不錯的戰果。
隻是“快速反應部隊”這名字既長又拗口,朱琳渼遂將這幾個字劃掉,想了想,改為“迅捷營”,算是為李定國部定了番號。
不過這支隊伍是大西軍班底,還得好好“改造”一番才行。他又在後麵補充了輪流調換迅捷營將士入軍校“進修”,以及為其大量派駐指導使進行思想工作等安排。
解決了李定國的“編製”問題,緊接著便是忠貞營了。對這隊大順軍餘部,朱琳渼卻是有些頭疼。
這支部隊殘留了很多流寇惡習,也不似李定國部那般軍紀嚴明,在荊州時搶搶老百姓是常有之事。至於戰鬥力方麵,他們雖比舊式明軍要強出不少,但距離朱琳渼心目中的“及格線”還有距離。
按理最合適的處理方式便是將其編散,留下精銳作為各地駐軍,餘者分些銀子回家種地。但此番忠貞營在平定湖廣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這麼做對他們倒有些不太公平。
最好不將他們編散,但又不能讓他們為禍地方,朱琳渼微微搖頭,這是個悖論啊。
他轉換思路,或者可以退一步,隻要他們不騷擾大明百姓便好。他忽然眼前一亮,對了,如今大明的海上貿易已經步入正軌,海上勢力範圍將會不斷擴展,往後必然會有很多屬國、殖民地需要駐軍保護。
以忠貞營的戰鬥力,對付東亞、南亞等地的“土著”武裝肯定沒什麼問題,正可派他們到各地去做海外駐軍,便是仍難改匪寇習氣,搶搶夷人也無大礙。甚至在黑暗而野蠻的十七世紀,駐軍在殖民地表現得凶狠霸道些,還能有助於震懾地方,令殖民地更為穩定。
主意已定,朱琳渼首先想到的便是琉球。這個國對大明一直恭順有加,又屢受日本人侵略,翹首企盼朝庇護已久,可以派忠貞營進駐該國,作為大明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的試點。
往後朝鮮、日本甚至幾內亞、澳洲等地,很可能都需要駐軍守禦,還不到兩萬人的忠貞營恐怕都不夠分配。他在紙上寫下一串可能的海外軍事極低目標地點,心道,等日後北伐有成,江北收編的義軍也可以此方式解決“就業”問題,倒是一舉兩得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