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大風刮來的銀子”(1 / 2)

光陰如箭,幾個月時間眨眼即逝。

已是漢興元年十一月初二。

南京紫禁城乾清宮中,正傳出一陣激烈的爭論之聲。

“宋閣部,你是最清楚的,”話的乃是當朝內閣首輔楊廷麟,“重修京杭運河工程浩大,要做到張部堂所的程度,至少須銀三四百萬兩之巨,耗時數年。

“而眼下往遼東去的木軌道已出山海關,大軍不日即將出關北伐。萬一戰局稍有膠著,所需糧餉難以估量,此時還是應存些銀子為宜,以備不時之需。”

他著看了眼黃宗羲,對子揖道:“陛下,依臣所見,便是龍江船廠那幾條巨艦也可先緩一緩,待剿滅東虜再建不遲。”

張滄海忙道:“閣老,疏通運河雖花費不,卻也無需一下拿出數百萬兩來。府庫可先撥出三四十萬兩,緊著開工,足夠明年上半年之用。這點兒錢,絕不至影響了北伐大計。”

今時不同往日,現在戶部早無隆武朝時到處“討飯”補窟窿的窘態,他這個戶部尚書話時腰杆也硬了不少。

由於大明全國鋪開推廣土豆和番薯,大量原先不長莊稼的貧瘠土地都有了不的產出。加上這兩種作物比較“皮實”,更易適應冰河時期的惡劣氣候,故而今年秋除了陝、晉、北直隸等幾個沒來得及種植土豆、番薯的地方,其餘十多省盡皆豐收!

其實如果隻算稻米和麥,由於戰亂的影響,收成甚至比去年還要低了一些,但由於土豆、番薯的恐怖產量,全國收獲的糧食總數竟超過去年近一倍之多!

大明暫時還是個農業國家,糧食豐收就意味著稅收激增,百姓安居樂業。

此外,經過朱琳渼先前的變革,士紳開始交稅。僅此一項,就讓戶部在這半年期間多收了一百七八十萬兩的稅銀。

還有皇莊承包製,使底層農民的積極性大增,土地出產效率也提高甚多。

綜合這些利好,張滄海對今秋的稅收非常有信心。雖然眼下滇、桂、川、陝、粵等地的稅銀還沒報上來,但他估算,今年戶部應該能收入二百四十萬兩以上!除掉各種必要支出後,至少還能結餘六七十萬兩。

這就是大明的底蘊!

隻要製度合理,沒有匪寇為禍,國家所爆發出來的生產力絕對冠居全球。這還是戰亂初止,百廢待興之際,等來年各地百姓安定了下來,這個數字肯定還會飛速上漲。

這還僅僅是傳統的稅收項目而已。

果然,聽要暫緩修建海船,黃宗羲立刻急了,站出來道:“楊閣老,這些船乃是急需,斷不可停下啊。

“至於銀錢您大可不必擔心,昨日下官已收到消息,上月中旬遠洋商隊已過馬六甲,估摸著不日即將抵達寧波港。”

大明時下在東南亞有大量船隻往來,應該是商隊在馬六甲附近遇到了自家的飛剪船,後者提前返回通報了消息。

楊廷麟也是顯出喜色,忙問道:“可是往歐羅巴去的那隊商船?”

“正是。”黃宗羲點頭道,“據報所有所有大七條船已全部安全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