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回歸正途(3 / 3)

要的話,其實是梵羅國的經濟不夠發達,對航運的需求不太大,也就沒有必要發展第二座港口。

隻是,戴蒙德港的條件其實更好一些。

不別的,戴蒙德港的平均水深在落潮時都超過0米,主航道達到40米,能夠讓任何艦船進出。坎寧港的平均水深隻有10米,主航道也就0米,排水量超過5萬噸的大型艦船隻能在漲潮的時候進出。

因為距離市區太遠,所以守衛戴蒙德港的兵力肯定不多。

此外,受道路限製,部署在市區的梵軍也未必能夠及時增援戴蒙德港。

也就是,攻打戴蒙德港的難度要比攻打坎寧港得多。

隻是,戴蒙德港有一個嚴重缺陷。

這座港口沒在岡伽羅河河口,而是在胡格利河河口。

雖然這兩條河相隔不遠,但是內河航道並沒有連通。在控製雷蒙德港之後還需要攻占坎寧港,才能夠進入岡伽羅河。

要想利用內河航運,還是得去攻打坎寧港。

至於第三選項,也就是去更加遙遠的甘提。在那裏上岸之後,再向北推進,從西邊包圍加爾。

相對而言,登陸甘提的作戰難度最。

雖然甘提是一座大城市,人口超過100萬,但是相對於該地區的其他城市,甘提就不算大了。

關鍵還有,甘提並不是現代化的城市,更像一座大農村。

按照參謀做的分析,占領與控製甘提的難度並不大,而且在登陸成功之後,不需要攻占城區。

當然,甘提離加爾實在是太遠了。

北上的話,地麵推進的裏程超過00千米,直線距離在150千米以上,超過了大部分支援武器的射程。

在道路交通條件極為糟糕的情況之下,讓陸戰隊在河網地區推進00千米?

就算作戰部隊能夠辦到,也會因為後勤保障跟不上,沒辦法持續作戰,或者在初期的突擊之後很難站住腳根。

此外還有,甘提這邊沒有現成的港口,需要在登陸之後修建臨時港口。

顯然,這是一個大麻煩。

就算帝國陸戰隊擁有全球最強的工程作業能力,可是再好的臨時港口,吞吐能力也比不上現成的大型港口。

何況,還要考慮出港的運輸能力。

綜合這些因素,即便在甘提登陸成功,也未必能夠立即進軍加爾,更別調集重兵攻占加爾。

綜合這些因素,最後能夠選擇的,也就是第二方案。

其實,這也正是丁鎮南最初確定的攻打加爾的主要方案之一,準確是排在第一的備選方案。

至於主選方案,其實就是直接攻打坎寧港。

換來換去,最後還是回到原路上。

不同的是,按丁鎮南重新擬定的作戰方案,不再要求必須得占領加爾,其實是降低了登陸階段的作戰難度。

登錄作戰階段,隻要求占領戴蒙德港。

至於攻打加爾,那是登陸成功之後的事情。

隻是,陸戰隊不但要占領與控製戴蒙德港,還必須擴大登陸場的縱深,包括在北麵建立防線。

此外就是,控製戴蒙德港以南的地區。

這麼安排隻有一個目的。

在戴蒙德港的南麵,建立一座能容納數百架作戰飛機的大型野戰機場,以便充分利用港口的轉運能力。

簡單的,也就是讓航空兵靠前部署。

有了戰術航空兵的直接支援,向內陸推進的難度就能大幅度降低。

關鍵還有,在河網地區作戰,像主戰坦克這樣的重型裝備其實沒多少用武之地,主力肯定是輕裝部隊。

如此一來,強大的垂直空運力量就有了發揮價值的地方。

也就是,可以依托戴蒙德港外麵的野戰機場,讓地麵部隊發起垂直突擊,以此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

至於具體戰術,在波伊戰爭期間就已得到全麵推廣應用。

要的話,利用直升機進行快速突擊,一直就是帝國軍隊的拿手好戲,也是登陸作戰由平麵向立體轉變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