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故事特別簡單,吳尚書就跟他的,從因為伶俐,於是就去讀書了,全家人的資源給了他一個人,哪怕父母死後,兄長也一如既往的對待他。
但是家裏人口越來越多,吳尚書估計是那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主,吳太太當年如何誰也不知道,但能把著吳尚書到今,也不是那簡單的。所以顧看賬本時,第一句話問的是,這賬本是誰做的。
舊時,當家人管賬,這是規矩。估計在吳家父母沒死之前,就是吳尚書管著家裏的賬冊,等著父母死了,兄長不識字,自然還是吳尚書管賬。一百畝水田也不可能吳老大一個人種,家裏也一定有佃農的。有佃農當然就會有地租,有各種收入,而吳尚書是很早就中了秀才,但是沒有中舉人,所以,除了能在縣裏有一點銀錢之外,並沒有更多的優待。但那也是錢不是。所以那時,吳家兩兄弟起來,算是平衡的。
等著兩人都成親生子了,有些事就不同了。吳大的妻子會不會不平,我們兩口子累死累活的養活你們兩口子,還弄得像是我們占了你們便宜一般。妯娌之間,那點攀比之心,真不能瞧了。
當然,這一切都不是最後殺人的理由,最後殺人的理由其實在吳尚書已經了。
分家!
吳大嫂供了叔一家幾年,義難平,賺的錢跟兩口子沒關係,因為都用到了吳尚書偉大的考學之中。吳大嫂知道自己將有第二個孩子之後,她下定決定不能這樣下去了,就算她和吳大可以給叔子做牛馬,她的孩子憑什麼?她還想讓自己的孩子去讀書認字呢!
所以,吳大嫂決定分家,而吳大之死,應該就是吳大也答應了。辛鯤估計吳大也不是真的那種一心一意可以不顧妻子兒女的人。明明我有孩子了,為什麼我不能以後把我的力氣用在養自己的孩子身上?這是正常人再正常不過的想法了。若不這麼想才會奇怪!
而吳老大估計想的是,‘一百畝地,一人一半,反下賬上沒錢,你的房子我給你留著,至於,你那五十畝地要賣要出租都由了你。隻是從此分灶罷了!’所以,吳老大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但是站在吳尚書的立場上,這個家不能分。明明我能有一百畝水田的出產,為什麼你隻給我五十畝?你們怎麼可以這麼自私,若是我中了舉,再中了進士,你們就能跟我雞犬升了。他的心裏一定覺得兄嫂目光短淺。
當然,他更會想,兄嫂在考試的前一年提出分家,是不是瞧不起自己一定考不上,生怕自己在連累他們,於是隻怕心裏就恨上了。
其實吳大夫婦啥時候提都不對,若是在考後提分家,考不上,吳尚書會覺得大哥是看我沒考上,於是對我失去了信心,不想管我了;若是在考前分家,那就是生怕我考上了,對他不利,他故意這樣來破我的局。
所以吳大最好的結果就是老老實實的給他們做牛做馬,若是不然,吳尚書的恨意怎麼發泄?
再看看吳尚書的口供,孩子娘沒抱孩子走,於是他在田梗邊玩,他們兩兄弟在插秧,而吳尚書太太在家做飯,那個孩子自己載進了水田邊的水塘裏。起來非常合理,可是大家不覺得很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