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風聞言事(2 / 2)

“本王猜測,這些敵人對本王的計略謀劃,深感佩服,所以才這麼激動。”等到這些人都嗓子冒煙,司馬季才左右一看似乎尋找讚同者一般的發言。

“應該如此,應該如此,末將也是這麼認為。”所有人都深以為然的點頭,好似真的如此一樣,這不吝於在失敗者的心裏撒鹽。

“現在我們才算是不辱使命,休息幾帶著俘虜班師。本王對從隨軍司馬處,將東征功績一一閱覽,奏疏當中少不了諸位的功勞。”司馬季到半截,才發現好像還有事情沒處理指著跪著的東濊首領道,“功勞先放一邊,先把他們押下去,秋季萬物凋零是一個上路的好時候,給個幹脆的,本王不喜歡虐殺。”

隨即就有一個校尉上前,揮手召集士卒把人押下去,他們比燕王急切的多,剛到最關鍵的時刻竟然被吊著,這誰能受得了?出征在外,精忠報國當然無話可,可論功行賞也是不能少的,竟然被一群俘虜打擾了興致。

“那我們繼續,諸位的功績相信朝堂定然不會無視,將士們流血流汗,大晉不會辜負諸位的期望。”司馬季這個時候神情無比放鬆,繼續打下去可以麼?當然是可以的,因為區區一道海峽對麵,就是島國,可他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作為中國人他當然是對島國沒有好感,畢竟這個島國曾經在中國轉型的時候,憑借船好調頭的先發優勢,趁著千載難逢的機會,差一點都把中國放倒。這應該是第一次中國除了人口之外各方麵都劣勢的一次對抗。

那一次對兩國來都是千載難逢,農業社會對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對工業社會,島國都不敢這麼做,隻有島國是工業社會,而中國是農業社會的時候,島國才抓住機會出刀一次。但機會過了就是過了,島國沒有抓住,以後它還會生存在中國的陰影之下。

得知三韓之地有倭寇存在的事情後,他曾經想是不是跨海登陸,可旋即就放棄了。至少現在不行,第一是時間不夠了,臨近冬季他沒有時間。第二則是島國的環境太封閉,就算是占領了也容易割據,既然沒有把握一口吞下,不如先把目光放在更大的目標上。

廣闊的東亞還有很多地方等著燕王去探索,把這些地方都收入囊中,再劍指東方也不遲。

占領東濊之後,軍中文書、隨軍司馬迅速統計所俘獲的人口,所得人口一萬兩千戶,晉軍士卒又用懸賞的名義,鼓動百姓告密,把加入守城對抗晉軍的人揭發出來這招,將所獲得的戶籍篩選了一遍。

風聞言事之所以屢屢奏效,就是因為他可以摧毀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感,對東濊人來,晉軍是外人,這種敵我差別容易令他們抱團取暖,反過來則不利於東濊之地被消化掉。燕王第一步就是要摧毀這種信任,成功了東濊人就會變成一盤散沙,相互防備不在成為威脅。

在這個過程當中,輔以散播謠言的方式,估計挑撥、親屬、鄰裏關係、甚至泄露一些告密者的信息,以賞賜或者除法進行威逼利誘,短短時間內,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甚至比攻城的時候都要順利。

城中東濊百姓紛紛防備,每都有人被當街抓獲,挾私報複者比比皆是,汙蔑栽贓更是不勝枚舉,這點司馬季不用聽,想都能想到,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不過這也正是目的,他是故意這麼做的。

“就怕引起民怨沸騰,不利於以後的占領。”何龍還是有些擔憂的開口道,“利弊孰輕孰重,還是未可知的事情。”

“到時候將一些告密者挑出來明正典刑,相信就能平息民怨了。這些百姓麼,糊弄糊弄他們,給他們一個宣泄口就行了。”司馬季淡然一笑不在意的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不是肯定句,它其實是一個疑問句。這句話有句號和問號是兩個意思。

在告密活動越演越烈的擴散全城,真的開始對晉軍占領不利之後,司馬季迅速再次施展燕王回首掏絕技,抓獲了一米引起民怨的告密者,對外宣布要明正典刑,用來平息民怨,不過之前被抓走的人,那還是不能放的。我大晉尚白,白色恐怖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