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景,滿足民眾的好奇心,大概是這些電梯的唯一用途,畢竟機器人自己就能在保護罩上移動,並無須借助此類設備。
走進電梯,大概半分鍾後,兩人一前一後穿過橋,來到緊貼玻璃幕牆的觀景台上。
“看,這就是‘芒種’所在之地;
周圍都是山,不過,如果我們再往高處去,就像今這樣晴朗無雲的好氣,也能眺望到遙遠南方的海洋。”
外麵的世界,是嗎,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進入“表世界”,同時,也是用這種方式“暫時”重返現實,抬手觸摸略帶涼意的厚重玻璃,外麵的世界,在三層玻璃的阻隔之下,稍顯暗淡、隱有重影,平添了幾分神秘。
就在此時此刻,幕牆外的廣袤大地上,會有多少人類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種,經曆過幾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蓋亞大戰接近尾聲的今,蓋亞生物圈內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種,已經野外滅絕,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動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種類繁多的宏觀物種。
一個物種,或曰,人為分類的某生物種群,是否可以在今的蓋亞生物圈留存下來,標準,其實是很寬鬆,並不像封閉城內那樣,將一切令人反感、厭惡,乃至危害到人類正常生活的物種完全剿滅。
然而在一場針對微生物,將其趕盡殺絕的浩蕩戰爭中,宏觀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蓋亞大戰發動之初,G、淨土管理委員會就有過動議,在蓋亞表麵開辟若幹處“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幹預的方式,盡可能在其中保留蓋亞生物圈的一切物種。
多年來,這一工作進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種多樣性仍遭遇了毀滅性打擊。
這種打擊,並不是以直接滅失為主要形式,事實上“盤古”掌控的機器大軍,始終在盡量保護宏觀生物,更沒有針對其進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絕跡,基本上,蓋亞生物圈的物質、能量循環,就會完全中斷。
這一過程的進展,且很迅速,並無法完全以人工幹預替代。
不論過程如何,時至今日,西曆1577年的蓋亞表麵,從陸地、海洋到空,生物的種類都大大減少,至於究竟損失了多少物種,
則將會是一個永遠的謎。
代價如此巨大,收獲,相對而言還算值得票價,至少在今,哪怕籠罩在各封閉城、保留地之上的保護罩,出現嚴重破損,或者發生泄露事故,人類也無須擔心微生物趁機而入,卷土重來,甚至構成嚴重的威脅。
可是,一邊回憶這些事,一邊撫摸微涼的幕牆玻璃,方然卻得承認,
外麵的世界,哪怕理論上已將微生物一掃而空,仍不適合人類踏足,更遑論生活其中(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