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3章 代耕應給自家人(1 / 3)

代耕應給自家人

離開三世祖的嶺崗,便小心地推著自行車,在八升種塘的田埂小道上慢悠悠地行走。一時之間,總覺得這裏一切,竟然還是那樣熟悉和親切。

於是,一邊環視我熟悉的鄉村田野和山嶺叢林;一邊不時回頭看看座落在蛇頭嶺上的石龍校,以及眼前這條從遠處貓麻壢流來的村前的坑溪。對於這裏的一切,竟然那樣讓我想入非非,浮想聯翩……

此時,已經到了午後一點多鍾,正好是農村午間時分所特有的安靜。也許,村民們正在各自的小廚房裏,悠閑自得在慢慢享受這豐盛又簡單的午餐……

頓時之間,我眼前馬上呈現出已被人們分割成七零八落且又大小不等的坡田塊。但竟然還像以往生產隊的年代一樣,幾乎全都種上不少不同品種和花色的冬種作物。

其中,所不大相同的就是再也不同以往生產隊那樣,每個品種栽種都是采取連片經營和管理了。

此時,眼前田塊和坡地中,有些種著冬烤煙;有些種著四月薯;有些種著還未開花的冬豆;還有些種著冬小麥之類等等。更有甚者,一些田塊還留著生草,並沒有翻犁曬雪……

頓時之間,眼前的景觀,真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各具特色。

它簡直就像跟解放前和未走合作化道路時,廣大農村在寒冬臘月的廣袤田野的景象幾乎一模一樣。

尤其是,我最為熟悉的村前麵的裏坡,這是塊在解放前就由父親親手買下蝦西塘人的荒坡,後來又親自顧人開發成近三畝多的大坡地。此時,也同樣被瓜分為十幾小塊的零星坡地了。

我還睹景傷情地發現,村前左右一帶不少較大的田塊,也被瓜分割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零星地塊。然後,將它分給了私人耕種。

我才不過短短幾個月時間沒回來,竟然想不到家鄉已實行分田到戶了。說得明白點,其實就像全國各地一樣,實施分田單幹。

當我想到這裏,又看見這種情況,頃刻間,真讓我思緒萬千,浮想聯翩。

如果,要是用此時比較時尚的語言去表達這樣做的話,無非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將農民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使他們能盡快過上富裕的生活。”

瞬間,也不知道究竟是為什麼,當看見當前家鄉田野的這種現狀,心中似乎自然感到了一陣陣的悲涼和不習慣。

要知道,自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一貫號召我們要學習蘇聯老大哥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經驗,並帶領廣大農民走集體化道路。

因此,廣大農村經過了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一直到人民公社化一係列的集體化道路,整整走了三十多年的艱苦光輝的曆程。但在最後,又還是不得不再走回過去單幹的老路子上去。

霎那之間,情不自禁地令我內心裏,或多或少,總是感到不是個滋味……

唉呀!這究竟為何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啊,一時之間,實在是難以讓我想通的。

現在,怎麼會突然來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竟然會變更得如此地快起來了呢……

想著,想著,突然讓我聯想起,定然是由於我在思想認識方麵,一時之間,還跟不上飛躍發展的曆史潮流,而最後落伍了吧。

如果,要真是這樣的話,那就讓我在今後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從中去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吧!

反正,現在我已經算是跳出了農村戶籍的這個難得外出的“農門”了。

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像以往那樣,整天都是在生產隊的田地裏,辛苦勞累地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田種地的農耕生活。而是在全縣的最高學府博中任教。天天站在三尺講壇上辛勤地教書育人。

當然,在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初期,出現過的許多新生事物,都要在實踐中不斷實踐和檢驗,看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的發展潮流。要充分認識到,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